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80後女教師的神農架情結:搜尋民樂七年 留下大山清音

2018-08-23 15:04:2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趙佳雯

80後女教師的神農架情結:搜尋民樂七年 留下大山清音

圖為:王夢熠跟師傅學習敲鑼鼓。

  山村歌聲悠悠,鑼鼓咚咚,嗩吶陣陣。

  流傳於民間,行走在山野,穿越百年的神農架民間音樂,曾盛極一時,也近乎絕跡,如今卻在80後大學教師王夢熠《野山清音》一書中得以集中展示。

  生於斯長于斯的王夢熠,從小聽著山間民樂長大,本科、研究生讀的也是音樂專業,畢業後又在漢口學院任音樂老師。

  王夢熠完成26萬字的神農架民樂專著後,如釋重負。8月19日,她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説:“我沒有辜負神農架的滋養。”

80後女教師的神農架情結:搜尋民樂七年 留下大山清音

圖為:王夢熠(右一)與玉林班師傅們合奏演出。

  大學生回鄉蒐集瀕危民樂

  8月3日,王夢熠結束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的支教,返回武漢。她第一時間聯繫了師父鄧志義,分享途中見聞。鄧志義是神農架林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7月7日,他最先拿到付梓後的《野山清音》,是王夢熠專程從武漢趕回神農架送給他的。

  拿到書時,60歲的鄧志義既驚又喜,他翻開扉頁,用手機對準書中二維碼輕輕一掃——6年前,他和吳康英在夜鑼鼓歌場上對唱的視頻躍然眼前。而視頻中意氣風發的吳康英,已于2017年冬天去世。這本書,以及那個小方塊裏“掃出來”的視頻,觸動了他的心靈。

  打火炮、打喪鼓、薅草鑼鼓、哭嫁歌、穿號子情歌……這些民樂曾經在神農架盛傳。但隨著文化潮流變遷,神農架本地青少年慢慢減淡了對本地民樂的熱情,祖傳民歌更是鮮有人知,人才斷層嚴重。“神農架民樂原本就沒有什麼定型的曲譜和成型的歌本。他們以‘嘚、當、嘀、噠、哩、吶、啷’為樂譜,用‘憑心傳’編歌詞,通過口口相傳、口傳心授,‘剽學剽記’而世代相傳。”王夢熠説:“這也意味著,隨著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藝人離世,其獨特的演唱、奏唱方式將永久失傳。”傳承危殆,她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2011年,在武漢音樂學院讀民族音樂學碩士時,她腦海中常回蕩起家鄉的聲聲鑼鼓……當年,她回神農架找到鄧志義,介紹了自己準備蒐集整理民間音樂的想法。鄧志義被感動,當即介紹她加入一個樂班——玉林班,隨行拍攝、採訪、蒐集、記錄。

  步履不停哪怕荊棘滿地

  “陽鑼鼓、夜鑼鼓、花鑼鼓被稱為神農架‘三鑼鼓’,是省級非遺保護項目。但很少人知道,漢民族創世史詩《黑暗傳》,就是在神農架夜鑼鼓歌場中誕生的。”王夢熠説,既然選擇深山,就要步履不停,哪怕荊棘滿地。

  當年,她就把神農架民間音樂當成自己的碩士論文,跟著玉林班爬山進村,以民間吹打樂“三鑼鼓”為線索,以活躍在民俗事務中的民間樂隊玉林班為觀察對象,通過玉林班所參與禮俗儀式的動態紀實和對儀式活動中音樂形態的靜態分析,展示神農架大山裏一個民間樂班的生存狀況及其在禮俗中的用樂情況。

  這篇碩士畢業論文,王夢熠寫了10萬字,題目叫《神農架玉林班音樂研究》,被武漢音樂學院評為當年優秀畢業論文。

  王夢熠沒有止步。“路隔十里地,各處一鄉風。”這是神農架地域文化的典型寫照,為給非遺的活態傳承保存“影像教科書”,王夢熠靠腳板一步一步去搜尋。

  畢業後當了大學老師,神農架仍然是她除學校、家裏之外行走最多的地方。“我是想記錄家鄉幾代人的技藝和記憶,那可是《黑暗傳》的源頭之地!”王夢熠説:“困難遠不止攀山進村、身體辛苦那麼簡單。”

  每一段唱詞都是文化的記憶

  “最難的不是走十幾裏山路,而是去了人家不讓你拍。”王夢熠説,神農架陽鑼鼓又稱薅草鑼鼓,是在白天勞作時歌唱,花鑼鼓則普遍應用在各種喜慶活動中,而夜鑼鼓是在夜間祭祀吊亡時唱。受禮俗禁忌和傳統觀念影響,許多喪家不願意接受拍攝。“一個女孩子,半夜守在做法事的靈堂邊,有時一守就是一整晚,很不容易。”玉林班班主劉玉林説。

  2012年8月22日,69歲的徐奶奶去世,子女們請玉林班在神農架林區松柏鎮松柏村殯儀館為母親舉辦一場喪禮。

  徵得老人子女同意後,王夢熠獲得跟拍機會。儀式持續三天兩晚,每晚有不同的演奏曲目,她不願漏掉任何一曲,一直守到儀式結束。“過去不少民間技藝都恪守‘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寧可失傳、不可輕傳’等‘祖訓’,但師傅們卻都有問必答,傾囊相授。”王夢熠説,這讓她很感動,他們其實也不忍這些技藝失傳,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

  5年裏,王夢熠除了上課,寒暑假都回神農架,20多次跟隨戲班子進山入村實地踏訪,共收集錄音30小時、錄影22小時,拍攝照片800余張,記錄訪談上萬字,記錄樂譜102首。

  “每一段唱詞、樂曲都經過歲月沉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我想做的就是將這份文化記憶傳給後來者。”王夢熠説,“我不忍看著他們消失,同時也是給那些還在堅守的戲班師傅們鼓勁兒。”

  讓她欣慰的是,如今在神農架,民樂又漸漸“活”起來,並走出大山,一步步走向全國。去年,神農架鑼鼓吹打組合從全國民樂比賽中脫穎而出,成為湖北唯一一支入選的組合,出征中國民樂展演。(文/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翟興波、通訊員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