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逾半投資落戶武漢 外資企業逾7000家
圖為:位於陽邏經濟開發區的西門子變壓器(武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吊裝繞線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梅濤攝)
改革開放40年,不斷引入外資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動力之一。武漢同樣如此。
12月5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武漢商務部門獲悉,從1981年首家外商投資企業獲准成立至今,武漢市已有7003家外商投資企業,來漢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超過一半、達到266家,實際利用外資累計824億美元,規模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細數外商投資的第一——外資助力武漢經濟
改革開放,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一批批境外企業進入中國,來到武漢。
1981年12月6日,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獲准成立,拉開了武漢利用外資的序幕。隨後的30多年裏,外資企業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在武漢三鎮如雨後春筍般成長,成為城市蝶變、産業升級的主力軍之一。
上世紀90年代,香港新世界集團將首輪投資放在武漢機場高速、長江二橋等城市急需的基礎設施,以及東西湖常青花園等一批住宅上。如今,這些都已成為武漢的城市地標。
1992年5月,東風汽車公司與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合資興建的汽車企業——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成為國家乘用車製造主力廠家之一。以神龍汽車為“底盤”,武漢相繼又建設了東風本田、上汽通用、東風雷諾等合資整車廠,將武漢打造成了“中國車都”之一。
1987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在武漢投資設立長江西門子電信維修中心,成為第一家進入湖北、武漢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30多年過去,西門子在武漢已集聚了製造車間、創新中心、銷售中心和維保中心,西門子武漢辦事處也升級為華中區域總部,其設在新洲陽邏的西門子變壓器(武漢)有限公司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0%左右。
1992年,台灣統一集團在武漢東西湖區設廠,生産飲料和速食麵。從“一桶面”開始,東西湖區設立區級經濟開發區,逐步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臺商投資區和食品工業強區。隨後26年間,該經濟開發區歷經區級、市級、省級“三級跳”,成為國家級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武漢三大國家級開發區之一。
利用外資不斷“加速跑”——國際化水準不斷躍升
武漢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武漢利用外資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呈現不斷加速的發展態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資在漢投資多數是勞動密集型項目,主要來源於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且規模不大。到1992年時,武漢實際利用外資僅為2.13億美元。
1997年後,一大批歐美發達國家投資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高新技術項目、資本密集型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項目源源不斷落戶武漢。2001年,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多家在武漢投資,到2011年武漢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37.6億美元,總體規模和水準躍居中西部前列。
2011年後,武漢進一步整合招商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全域招商、産業招商、項目招商,實現跨越式發展。到2016年,武漢利用外資規模、增幅分別為85.23億美元和16.1%,均位列副省級城市前三。
2017年,武漢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實施,吹響新一輪發展衝鋒號。截至2017年底,武漢實際利用外資達96.47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隨著過半數量世界500強企業在漢投資,武漢對外開放及國際化水準進一步提升。
外資結構悄然生變——“四新”經濟成投資熱點
近年來,外資在漢投資、增資的産業結構正發生變化,“四新”經濟成外資企業關注重點。其中,以光電子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佔比提高,第三産業尤其是以商務、信息、科技、金融、物流等為主的生産性服務業,成為外資競相集聚進駐的熱點。
以西門子為例,該公司設在武漢的變壓器工廠已啟動生産線數字化升級改造,計劃在3年內實現運營、物流、生産和設備管理的數字化轉型,為湖北能源企業提供行業試點示範。作為西門子在漢的“聰明大腦”,其創新中心完成了首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將以數字化為主導,加大研發投入,目前已新增一條離散工業智慧製造示範線,計劃在5年內與本地工業企業合作,打造3傢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數字化工廠。
在光電子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武漢已聚集了法國電信、愛立信等世界500強企業。中國移動湖北公司、華中科技大學、愛立信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的華中首個5G聯創行業應用開發實驗室將建設5G基站、5G核心網及邊緣計算系統等,搭建全套5G行業應用開發環境,拓展5G帶來的商業新機遇。
在節能環保領域,施耐德電氣製造(武漢)有限公司正在申報工信部綠色工廠項目,力爭在湖北地區領先達標,成為武漢智慧製造綠色工廠的標杆企業。當今世界最大電力生産廠家之一的法國電力公司計劃投資10億元以上,在中法武漢生態新城開展地熱、天然氣聯合循環、廢水處理廠餘熱回收等業務。
強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優良營商環境是關鍵
外企紛至遝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不斷優化的投資營商環境。一直以來,武漢十分重視改善投資營商環境,在減少審批事項、壓縮審批程式、提高辦事效率上採取了多種措施。
上世紀80年代,武漢就實行了市領導與外商對話制度,定期直接聽取意見建議,幫助外資企業排憂解難;上世紀90年代,建立了外商投訴網絡,實行投資環境責任制,成立外商投資聯合辦公中心,對投資項目實行“一條龍”“一支筆”審批;本世紀初,又在全市實行“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建設;2011年發出“治庸問責”動員令,改進政府工作作風;2012年建立“市民中心”和開發區服務中心,讓企業、市民進一個門能辦畢申報事項。
近兩年來,武漢強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出打造全國審批服務最優和營商環境最好城市。大膽探索“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截至目前,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外商務備案、國際貨運代理等12項行政審批服務實現了“三辦”;國際貨運代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二手車市場經營者及經銷企業備案等等,實現了“多證合一”“一照一碼”;行政審批服務時限提速,外資準入審批工作期限從2000年的90天提高到目前的4個工作日,外資負面清單外備案當即可辦。
武漢市商務局人士介紹,從2006年開始,在漢外企進入穩定增長期,總體銷售規模平均每年以500億元的幅度增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成熔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