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陂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
原標題:堅持規劃優先,注重産業發展,大力推動村集體經濟 ——湖北黃陂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
湖北黃陂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1月6日,武漢市人大會上,武漢市領導參加蔡甸、江夏、黃陂、新洲四個新城區聯團審議,與代表們共議鄉村振興與高品質發展。
黃陂區是武漢傳統的農業大區,也是武漢市脫貧攻堅、促進城鄉發展的主戰場之一。回顧2018年,黃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工作呈現出新氣象。不僅統籌各級財政資金15.9億元,突出産業帶動增收扶貧、政策兜底保障扶,全面完成“三年脫貧攻堅”任務;而且現代都市農業也穩步推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呈現出良好局面,成功創建了省級農産品品質安全示範區。
杜堂村成為全國“三鄉工程”的典範
黃陂區堅持鄉村振興規劃先行,在全市率先編制完成美麗鄉村發展規劃,大力推進村灣集並工作,同時,注重發展産業盤活農村資源,帶動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緊扣“服務”做文章,用市場化的手段,探索多方參與機制,吸引企業和能人回鄉創業。
2018年,黃陂區積極實施“三鄉工程”,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黃陂“杜堂模式”“木蘭草原模式”成為全國典範。5個省級美麗鄉村試點村、8個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基礎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進入2019年,黃陂區將實施鄉村振興提升攻堅,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保持扶貧政策不變、投入力度不減、幫扶隊伍不撤,進一步鞏固提升扶貧攻堅成果。同時,繼續創新提升“三鄉工程”,進一步推動農村産業深度融合,積極引導農民自主創業發展産業,加快推進村灣集並,建設佈局合理、配套完善、環境優美、文化傳承的現代化、生態化新農村,努力構建城鄉發展新格局,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羅漢寺街白塘村正在發展休閒農業
規劃先行,“一張藍圖”謀劃城鄉發展空間新格局
木蘭草原由田園變為全國5A景區,受到全國關注
黨中央提出,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要規劃先行、精準施策。按照“融入武漢,獨立城市”發展方向,完善美麗鄉村建設頂層設計,近年來,黃陂區政府結合實際,搶抓先機,編制出《黃陂區鄉村建設規劃一張圖》和《黃陂區美麗鄉村發展帶規劃》,確定了“十鎮”“百村”的空間佈局,劃定中心村、保留村、拆遷村範圍。大規模通過遷村騰地、土地增減掛鉤,推進村灣集並,打造美麗鄉村連綿帶。帶動農村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約經營、村灣服務配套集成,村灣變成景點、農村變成景區、民房變成民宿,讓鄉村美起來、讓鄉村活起來、讓鄉村火起來。
截至目前,黃陂區已完成集並的村共有13個,涉及自然灣72個,集並灣域面積190.87萬平方米,還建面積55.2萬平方米,騰退建設用地指標2675.28畝。形成了謙森島、石橋村、紅十月村等一批現代農莊。
此外,黃陂區借力“七軍會”保障契機,進行綜合環境整治。目前,該區正在大力推進沿岱黃高速、木蘭大道、長塔公路至木蘭湖賽場20個行政村全線65個自然灣的集並工作,涉及村域面積達到2240畝。優先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打造沿交通幹道美麗鄉村發展帶,集中建成9個新農村中心村(社區)面積達981畝和8個全面開放展示的美麗鄉村示範村,帶動村民發展美食、娛樂、休閒、文化綜合經營,形成連接木蘭生態旅遊區的景觀帶和三産融合發展帶。打造荊楚風格、生態宜居、村景融合、一村一景美麗鄉村(社區)連綿帶,帶動農村環境面貌改善、服務配套完善、土地集約經營、農旅融合發展。
近年來,黃陂區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著力分批突破,通過區分不同類型,梯次推進,實施省、市、區級美麗鄉村建設106個村灣(其中省級15個、市級70個、區級自建21個),已建成41個。全區以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為核心,明確了“一軸(木蘭大道)一環(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環線)一帶(姚集沿木蘭湖東線至蔡榨精準扶貧帶)”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區域,先行先試,逐步串點連線成片,示範帶動全域美麗鄉村建設發展。
産業引領,立足農村資源探索發展新模式
木蘭花鄉從田園蝶變成花園
近年來,黃陂區突出産業引領作用,堅持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精準扶貧、全域旅遊、現代都市農業等發展相結合,立足村灣産業基礎及資源優勢,以帶動村民就業增收和集體收入增加為目標,以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休閒遊為重點,堅持“一村一品”,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積極探索家庭農場等新興的産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資源變資産、村民變股民、鄉村變景區、産品變商品,打造出一批鄉村旅遊特色村。
黃陂區堅持以“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模式,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引導社會資本下鄉,參與鄉村産業發展,盤活農村閒置資源,使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
通過在美麗鄉村率先實施“三鄉工程”典型示範,拓面提質。2018年一年,該區“三鄉工程”吸引社會資本計劃投入113.7億元,其中市民下鄉11.6億元,能人回鄉47.5億元,企業興鄉54.6億元,引進投資企業295家,創辦合作社953個,共享農莊500余家,吸引各類市場主體投資60億元。
産業發展必須創新新的發展模式。目前,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例,家庭農場成為新興的産業發展模式。家庭農場實現了家庭經營和規模經營的統一,是現階段實現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最具活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0年武漢市率先開展探索家庭農場發展模式。
黃陂區家庭農場立足資源優勢,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主要經營範圍涵蓋了農作物的種植和畜牧、水産養殖及産品銷售。截止到2108年10月,黃陂區共發展家庭農場327家(農口認定數+工商註冊數),新增家庭農場70余家,其中工商部門登記註冊236家。流轉總面積達7.02萬畝。
家庭農場迅速發展,較好地緩解了黃陂區農村土地拋荒問題,截至目前黃陂區拋荒面積減少了5萬畝,減幅達44.4%。每位農民獲得每畝350-600元租賃收入,通過就地打工或處出務工,每個勞力獲得2萬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比自己耕種土地收入增加2-3倍。
在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上,黃陂區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80家,重點建設38個田園、家園高度融合的美麗鄉村。依託黃陂全域旅遊示範區優勢,大力發展以木蘭文化為核心的生態旅遊,建成旅遊名鎮6個,旅遊專業村58個,休閒農莊168個,農家樂1108余家。出租(入股)空閒農房3883套,實現年租金5265萬元,有力促進了鄉村産業發展。2018年全區旅遊接待人數達2404.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43.1億元,分別增長15.2%、38.6%,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獲評“2018年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
截至2018年10月,黃陂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945家,其中新增81家,發展社員25473人,新增市級示範社5家。全區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80家,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業産值233.06億元,同比增長2.39%。已建成500畝以上各類種植業基地162個,林果茶基地67個,蔬菜基地123個,水産基地110個。擁有“三品一標”總數153個,已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860家,其中國家地理標誌5個。
能人企業多方參與,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木蘭草原所在的張家榨村靠旅遊發展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黃陂區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政策方針,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扶持政策、發展模式和管理機制,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收入持續增長,資産總量不斷擴大,運行品質明顯提高,有力推動了全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黃陂堅持從實際出發,依據當地資源、地理條件、發展環境等因素,逐步形成了物業經營、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管理增效等多種發展模式,帶動村級經濟發展。通過政策扶持、村級投資和聯合投資等途徑,建造標準廠房、倉儲物業、農貿市場、店面房等設施,獲取資産經營收入。灄口街灄口村通過産權制度改革,建立社區股份合作社,大力發展倉儲業,建有倉庫3萬平方米,每年租金收入300多萬元。
黃陂區發展村集體經濟,充分用市場化的手段,探索多方參與機制,吸引企業和能人回鄉創業。該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鄉村休閒旅遊業等經濟實體,積極拓寬創收渠道,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緊鄰武漢中心城區的南部地區,引進發展仟吉食品有限公司、九洲乳業等農業加工龍頭企業;北部文化生態旅遊區大力發展休閒旅遊,將村集體土地、水域、農房、宅基地等入股旅遊企業,有效增加了集體收入。聞名全國的“三鄉工程”典範——姚家集街杜堂村充分利用本村的土地資源優勢,引進本村能人葛天才回鄉創業,成立武漢木蘭花鄉旅遊有限公司,把新農村建設與鄉村休閒遊開發有機結合,該公司每年向村集體上交30萬元協調費。杜堂村村民不僅可獲得土地租賃費收入,而且還可就近打工就業。
此外,黃陂區依託地處城郊和工業功能區的優勢,大力發展餐飲、運輸、休閒、旅遊等第三産業服務業,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實現創收。盤龍城開發區緊鄰武漢中心城區,工商企業發達,居民集中居住的條件優越,村級積極組織提供經商、勞務等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村第三産業的發展,不斷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黃陂區還積極整合資源,實施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對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有穩定生産經營性收入的村,積極引導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通過清産核資、資産評估、公平量化,將集體資産以股份的形式部分量化到村民,確保集體資産保值增值和農民公平享受集體資産收益,逐步建立面向市場的現代産權制度,積極倡導村集體資産公司化運作。(王晶 胡雷 胡波 邱舒 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