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開放家中的廚房,讓陌生人作為消費者到你家中品嘗精心烹制的家常菜,你敢於嘗試嗎?在可預見的未來,家家戶戶都用車但卻鮮少有人買車,會是怎樣的生活?又或者家裏安裝的太陽能産生的電能,可以當成一種禮品,分享給親朋好友……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分享經濟:誰來定義”分論壇上,ofo共享單車、滴滴打車、回家吃飯、小豬短租、螞蜂窩等共享業界的“掌門人”齊聚,暢想未來共享經濟的可能性。
自行車將是首個
不再需要購買的商品
互聯網經濟,有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是幫用戶消費時間,比如社交網絡、視頻等,另一個是幫用戶節約時間,比如共享自行車、專車、外賣。
ofo共享單車創始人兼CEO戴威説,外界有一種猜測,稱共享單車企業會不會綁定更多用戶後,就開始轉型成為既生産車又運營車的機構,“這個可以明確答覆是不會,自行車生産行業裏有非常多不同的品牌,車也有不同的特點,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我們堅持不生産車,只連接車。”
當共享自行車成為人們使用自行車的主要方式,還有人買自行車嗎?“按當前趨勢,到2020年,自行車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不再有人去購買的商品了,變成只使用但不擁有。”戴威説,雖然消費者不去購買了,但是市場上使用的用戶越來越多,對自行車需求的量也並不會減少,“只是購買的主體從消費者變成了共享自行車平臺。”
汽車市場會是怎樣的走向?滴滴首席發展官李建華説,滴滴是一個輕資産公司,也想推動用戶輕資産的生活方式,“就是未來人們不需要擁有汽車,出行直接就通過打車平臺叫車,不用再為停車位、車輛維護等事情操心。”
隔壁家老鄉
可以到我家訂餐
共享經濟的極限在哪?對於這個問題,各個商業巨頭認為,我國共享經濟還處在起步階段,共享經濟的核心是方便人們,從而提高社會資源的使用率,節約社會資源,“共享經濟還會更多滲透到生活中,更多層次、更多行業、更多場景下會發生分享。”
在餐飲分享經濟中勢頭正猛的“回家吃飯”,在廚房分享、廚藝分享上進行了有力嘗試。回家吃飯創始人、CEO唐萬里説,經過調查發現,相比山珍海味,更多人願意吃有溫度的家常菜。
“在一線城市,常常是早出晚歸,沒有時間去買菜做飯,一般只能吃外賣。這時候,如果能吃到家鄉口味的家常菜,將是幸福感的體現。共享經濟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唐萬里説,通過共享平臺,讓更多家庭去開放自己家的廚房,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家鄉口味,並根據少放油、鹽、味精等個人口味預訂家常菜,甚至可以讓消費者訂餐後走到家裏吃飯,“比如説在一個幾千戶居住的社區裏,有一部分人做飯,有一部分人不做飯。不做飯的就可以通過共享平臺,到別人家裏付費吃飯,讓隔壁的老鄉可以到家裏訂餐等等。”
共享經濟
不用擔心信用問題
信任是共享經濟最最關鍵的問題,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和別人付費分享,這種規模讓許多人仍存有顧慮:“安全該怎麼保障?用怎樣的信用體系去評估?”
唐萬里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信用體系也更多的從“公司信用”轉為了“個人信用”,“在這個新的體系中,平臺一定要勇於擔責,和個人一起建立新的信用體系。現在各個平臺都必須是實名制,並且根據提供服務的不同,對個體的要求也有諸多規範。比如餐飲的一定要有健康證,做短租的一定要有房産證等等。不用擔心信用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形成新的商業文明。”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