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説,“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産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海南農諺通俗形象,內容豐富,直到現在還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海南農諺與農業生産之間關係十分密切,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地域農諺具有不同的效用,對指導勞作與生産生活,起了不可估量的效用。因此,將農諺稱之為指導海南農漁業生産的“百科全書”,恰如其分。
水稻與種植
海南島氣候溫暖、雨量充足,很適合水稻的生長。因此,海南盛行稻作,“七十二行,種稻為王”“作物百種,稻穀為王”。據《中國諺語集成·海南卷》副主編符策超介紹,海南農諺中有關水稻的條目特別豐富,從耕地、選種、育秧、移栽、用水、施肥、除草、滅蟲,直到收割、儲藏,有著一整套的寶貴諺語。與種植水稻有關的田地、耕牛、農具、勞力、氣象、時令、運輸、供銷等等,都不乏諺語流傳。
海南農諺倡導,稻田整地應改良土壤,深耕早耕,因為深耕可以加厚土層,保蓄水分,並能消滅病蟲雜草。早耕可以促進土壤熟化,吸肥保水,增進地力。這類的農諺不勝枚舉:東方有“改良土壤,水稻高産”,保亭有“生土壓熟土,一畝等幾畝”“三耕六耙多鋤田,一造收成抵一年”,儋州有“地是刮金板,人勤金越多”“犁田深一寸,谷穗長一寸”,等等。
海南農諺很重視選種,宣揚選用優良品種是保證水稻高産豐産的重要措施。很多地方農諺都反復強調選種的意義:海口有“一粒好種,千粒好谷”,陵水有“參天大樹始於幼苗,豐收稻穀始於苗種”,保亭有“種子年年選,産量歲歲高”,臨高有“種地補選種,儘是白費工”等等。
“早播爛秧,遲播沒收”,這句農諺充分説明瞭適時播種的必要性。那麼,究竟水稻何時播種才算適時呢?那是因為各地氣候和稻種特性不同而各異的。例如,昌江農諺説“正月浸種,二月插秧”,樂東的農諺則説“播種不過五月,插秧不過七月”,保亭則有“六月犁田作秧地,最忌芒種下種子”。
水稻的施肥量很大,必須重視施基肥,不僅要數量多,而且要品質好。這樣可以使禾苗生長健壯,谷粒飽滿。因此,海南各地的農諺都非常重視施肥:澄邁有“人靠五穀養,稻靠糞土長”,臨高有“種田無竅,只怕肥少”,儋州有“糞裏有黃金,積肥如積金”“糞是莊稼寶,沒糞長不好”,等等。
稻田應該實行淺水勤灌溉,這樣既可供給水稻所必須的水分,有可增高稻田的溫度與土壤中的空氣,使得水稻根部發育良好,生長健壯,防止倒伏和病蟲害。海南農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很多根據水稻不同發育時期,合理灌溉的經驗,在農諺中充分表現出來:樂東有“收多收少在於肥,有收無收在於水”,海口有“水利不修好,有田等於無”,文昌有“冬天深水是被,夏天淺水是火”,等等。
有關海南的作物種植,海南的農諺中不僅僅有水稻的,還有其他諸多作物的。例如,很多是講如何種雜糧的:“三月種豆豆無仁,四月種薯生細根”,講的是大豆與紅薯;“稻種在田,木薯種山”,説到了木薯;“穀雨有雨田種芋”,提及了芋頭;還有講山蘭稻與棉花的“三月雨,長棉果;四月雨,種山蘭”,講玉米、穀子、高粱的“玉米稀,穀子密,高粱中間立”。也有很多是講種瓜菜的,儋州有“瓜瓜菜菜半年糧”,海口有“想發財,種瓜菜”,澄邁有“豆三、菜四、瓜蒲十二”,陵水有“七蔥八蒜九葫蘆”等等。
養豬與養殖
海口的農諺説“六畜豬居首,五穀糧佔先”,可見傳統上,海南農民對養豬的重視與國內其他地方沒有二樣。
“人養豬,豬養田,田養人”,“豬多肥多,肥多糧多,糧多豬多”,“豬肥上地,一本萬利”,“豬是肥料廠,豬是小銀行”。這些時諺一方面反映海南傳統農業重點著眼于“農”,而非“牧”,只知豬糞養田,比較少研究飼養的方法。但從另一側面來看,也説明海南養豬的利益不只在養豬本身,雖然飼養不賺錢,但其積肥功能卻是公認的。
“養豬不巧,窩幹食飽”,簡短八字,道出養豬似是簡單,卻實非易事。要做到欄舍乾燥衛生,飲食定時、定量、定質,並非所有養豬人都做得好,特別是規模化養豬,豬群密度大,更需要耐心調教,精心飼養。
“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買豬崽,看豬母,豬母肥,豬崽壯”,“異地選公,本地選母”,“三年一換種”,這些諺語則是對種豬引種,淘汰更新,配種,産仔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總結。海南農諺提出,種豬是養豬的基礎與關鍵,從後備母豬的培育到産仔,都需要實行精細化的科學飼養管理,要及時淘汰和更新種豬,有效控制種豬繁殖障礙疾病。
在海南農諺中,養牛的重要性一點都不弱于養豬。在海南各地的農諺中,有很多將豬與牛並提的:如五指山有“無豬不成家,無牛不成農”,儋州有“豬是制糞機,牛是耕田寶”。屯昌的農諺“飼雞叫更,飼狗吠夜,飼豬還債,飼牛拖犁”,更是將四种家畜家禽的作用一一點到。
此外,在海南農諺中,還有很多家禽家畜的飼養經驗,包括馬、羊、鴨、鵝、兔、貓等。例如,“養兔三步功,一潔二凈三通風”“貓認屋,狗認人”“種姜又養羊,勝過去南洋”等等。
漁業與漁諺
“海南四面環海,海洋資源極為豐富,漁業生産興旺,因此漁諺也特別豐富。”《中國諺語集成·海南卷》副主編符策超説,這些漁諺論説漁業的重要:“一網半年糧”“囑子囑孫,不忘三月春”“無錢無米海裏取”;或者總結魚類的習性:“小暑起東南,鯉魚鑽深潭”“天上瓦塊雲,海中釣魚群”“紅魚四季紅,只等吊繩動”“帶魚怕東風,刀魚怕南風”“芒種夏至,飛魚不見”“水木來,魷魚到”“春過三天魚南下,秋過三天魚北上”;或者傳授捕魚的技術:“釣魚要穩,捉魚要準”“人看時頓,魚看流水”“結群張網,散夥延釣”“牽牛牽牛鼻,捉魚捉魚腮”“大魚釣腹,小魚釣口”……這一切,構成了一整套的漁諺體系。
例如,海南漁民對海魚的鮮美程度的評價是:“第一鯧,第二公式,第三馬鮫郎”,意思是大海中的魚類最美味的是金鯧魚,其次是公式魚,第三是馬鮫魚。
金鯧魚長得像一隻扁瓶,這種外洋中上層魚,每年2月從西沙群島那邊成群結隊相繼向廣東大陸沿海做産卵洄遊。它們行動抱團兒,總是緊緊擠在一起遊向目的地,有時候甚至會擠成“魚墻”,這也是南海漁場一種奇觀。
“囑子囑孫, 不忘三月春”的漁諺,是因為海南漁民告誡子孫後代,清明節前後是飛魚成群結隊從太平洋向海南島東海岸産卵洄遊的季節,前後可以歷時約3個月。飛魚細長,鰭特別發達,兩側胸鰭一直連到尾部,張開來像一對翅膀,它能騰空躥起、近水飛出30至50米遠。飛魚有一個怪脾氣,産卵要經過強烈刺激,它們選擇往海藻裏鑽,往石縫兒裏擠,這樣才能把成熟的卵排出體外。
海南漁民正是抓住了飛魚的這一特點,“三月春”飛魚汛到來時,漁民們把魚網染成海藻色,每一張網1米見方,兩張網合成一副,5至7副合成一束,繫上浮子、浮標,讓它們幾百束一大片在海上漂流。前來産卵洄遊的飛魚見了,還以為真的是海藻,爭著鑽進去排卵,卻是鑽進去再也逃不脫。尾隨的漁船可以白天摘了“日網”,接著又佈下“夜網”,日夜收穫不停……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