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態優勢,培育重點産業發展綠色經濟;建章立制築牢生態屏障,全面開展六大專項整治行動修復最美環境;大力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生態休閒旅遊,讓老百姓在生態省建設中真正富起來……近年來,海南生態文明建設蹄疾步穩,書寫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
優産業調結構 經濟綠起來
有著得天獨厚生態環境的海南,是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也是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省份。在發展經濟中,海南一直對良好生態環境有著執著的價值堅守。
生態省建設法制先行。近年來海南先後出臺近40項地方環境法規。其中,2016年海南出臺生態保護紅線法規,劃定陸域和近岸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9851.6平方公里。海南中部的瓊中、白沙、五指山、保亭等4個市縣是海南島生態核心區,大部國土面積都劃在紅線區內,海南取消對這些市縣的GDP考核,同時提出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從嚴控制房地産特別是商品住宅開發。
為確保生態環境切實得到保護,海南在産業佈局上,嚴格按照“多規合一”要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限的剛性約束。
在萬寧市,一個年産10萬餘輛的電動汽車項目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被果斷否決。全省層面,海南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3年來共否決項目500多個。“寧可發展慢一點,也要堅持保護環境優先。”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鄧小剛説。
2015年以來,海南將互聯網、旅遊、熱帶高效農業、醫療等12個符合環保要求的産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今年一季度,12大産業産值800億元,佔GDP比重近76%。
走進澄邁縣生態軟體園,一座座精緻而現代化的建築風格各異,容納著來自國內外1600多家人工智能、互聯網、軟體開發、遊戲等領域的企業辦公。這個年産值逾230億元的園區,不僅是海南的“中關村”,更是海南發展綠色經濟的縮影。
標本兼治打硬仗 環境美起來
2015年以來,海南針對海岸帶、城鄉環境、城鎮內河(湖)、大氣、土壤、林區和濕地等方面的環境突出問題,在全省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累計拆除違法建築1657萬平方米;全省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6%;全省重點整治的64個城鎮內河(湖)污染水體中,已有28個達到治理目標,水質達標率從4.7%提高到43.8%;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99.4%……
美舍河是海口城市內河,河水污染嚴重。2015年,海口採取通過PPP模式委託第三方治理並長效運營,對美舍河進行水生態構建和修復、駁岸改造及濱河生態景觀打造等。經過整治,如今的美舍河“水綠如藍”,成為市民休閒好去處。
為治理海岸線被侵蝕現象,三亞海棠區今年3月起從11家高星級酒店收回被佔公共用地,拆掉酒店自建設施,開建濱海步道,在海棠灣建成長約25千米的18條通海廊道,廣大市民和遊客拍手叫好。
打造最美環境,不能只是城市的福祉。海南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把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作為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工作。瓊中縣生態環境保護局主任科員王大茂介紹,瓊中美麗鄉村建設採用PPP模式,在鄉村環境上形成“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體系,目前已實現所有自然村的全覆蓋。
生態環境整治行動不是運動式“治標”,而是建設性地“治本”。海南車用沼氣新能源示範項目,是一個參照瑞典斯德哥爾摩清潔公交系統模式,利用高新技術使廢棄物“變廢為寶”的綠色生態循環項目。其中,總投資2.4億元的澄邁工廠擁有國內單體體積最大的發酵罐,可實現日産沼渣60噸、沼液150噸,極大解決海口及周邊地區的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問題。
共享綠水青山 百姓富起來
在生態立省戰略指導下,海南各地開展生態市、生態縣建設,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脫貧致富奔小康。
在國家貧困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古樸的石板路承載著久遠的文化記憶,空地上晾曬的益智乾果散發著陣陣清香,遊客在感受世外桃源般自然風光的同時,還在村民家門口購買牛大力、蜂蜜、山蘭酒等土特産。
這個海南曾經最偏遠、最貧窮的村莊之一,如今成了海南美麗鄉村建設的“璀璨明珠”。該村“生態飯”越吃越香,2016年,全村接待遊客5萬多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80萬元。人均年收入從2009年的900元提升到1萬多元。
利用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遊的模式不斷惠及瓊中縣黎苗村寨。3年來,該縣大力整治鄉村環境,通過鄉村旅遊開發項目帶動1萬多名農民就業,消除貧困人口4000多人。
産業是村鎮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海南注重發展綠色生態産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發揮美麗鄉村的造血功能,讓“美麗鄉村”産生“美麗經濟”,讓“美麗經濟”反哺“美麗鄉村”。
在白沙縣羅帥村,農民自籌約3萬元就住上了聯排別墅。該村通過“農民+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模式建設美麗鄉村。企業通過提供汽車旅館、房車驛站、訂單度假等方式保證自身收益,同時帶動農戶參與鄉村旅遊,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