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以9大特色産業幫助貧困戶奔小康

2017-07-14 13:35:47|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瓊中以9大特色産業為抓手,探索“多腿走路”産業發展新方向

  鼓勵貧困戶“以漁獲魚”奔小康

  “吳坤東大哥不在家嗎?”

  “他早晨去檳榔園除草,這個時候,應該在村裏的小蠶共育室聽課吧。”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孟田坡村村民吳坤東的鄰居大姐對記者説,“年初你們來過啊,放心吧,現在吳坤東不是村裏最貧困的人啦,反而是大家的致富榜樣呢!”

  “要不是學會了‘多條腿走路’,哪能摘掉窮帽啊!”晌午時分,吳坤東滿頭大汗地趕回家做午飯,交談時告訴記者,他今年忙得不可開交。

  原來,除了種植傳統農作物檳榔、橡膠外,吳坤東還養羊、養蜂、種益智、種桑養蠶,“政府加大力度扶貧,推出多種優惠政策,我們也應該加把勁,不能掉鏈子啊!”吳坤東説。

  吳坤東坦言,過去,一家7口擠在不足50平方米的漏雨瓦房裏,溫飽得不到解決,再也不願回到那種苦日子。現在通過發展産業脫貧了,這些産業就是命根子,一定會好好經營。

  發展産業才是長久脫貧計。近年來,瓊中依託種桑養蠶、養蜂、黑山羊養殖等9大特色産業,精準發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使得一個個村莊摘掉“窮帽子”,一位位貧困戶奔向致富路,實現了産業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走出一條産業扶貧多元化發展新路。

  抓特色:激發內生動力

  “僅僅種幾畝水田,溫飽問題都難解決。”長征鎮煙園村村民陳高祥説,過去,村民們想發展新産業,一沒資金,二沒技術,最重要的是沒有“主心骨”。

  “通過政府扶持,我們村成了養蠶名村,蠶寶寶吐出來的‘真金白銀’,讓大家看到了致富希望。”陳高祥説,種桑養蠶是“短平快”的好産業,技術成熟,一個月養兩批蠶,年收入就能突破5萬元,比種植水稻的收益高很多。

  精選特色扶貧産業,因地制宜發展桑蠶業,如今,瓊中桑蠶養殖規模已經達到了2萬多畝,3600多戶農戶從事桑蠶養殖,其中貧困戶有788戶。

  陳高祥説,這幾年,鎮裏經常派技術員來授課,養蠶難題都能一一攻破。村裏的蠶農陸續蓋起雙層洋樓,大家都愛開玩笑地説,現在不是“人養蠶”,而是“蠶養人”了。

  目前,瓊中蠶繭的(年)産量達到180萬斤,效益達到了4000多萬元,戶均産值達到1.6萬元。種桑養蠶,成了真正的致富特色産業。

  自海南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瓊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以産業發展為支撐,推出“十個一批”産業扶貧政策,農民可根據個人意願,選擇相應的扶貧産業。

  創模式:推動收益多元化

  “今年2月份,合作社向社員發放了2017年的首筆分紅,有位村民一次性拿到4500元的分紅。”和平鎮長興村興民養雞合作社理事長王有政説,如今,貧困戶看到合作社效益高,都想加入進來“抱團發展”。

  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起初,大多數村民都還在觀望。去年,政府提倡各村發展産業要轉變觀念,由“多、零、散”向規模化發展。長興村的幫扶幹部鼓勵全村39戶貧困戶以種苗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

  “銷售所得減去成本,剩下餘額的50%用於合作社後期發展,50%用於分成,合作社和貧困戶各佔一半。”王有政説。

  目前,瓊中已經摸索出“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貧困戶”“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4種産業扶貧模式。推廣股份帶動、合作帶動、訂單帶動、資産收益等方法,推動瓊中産業扶貧方式更加多樣化。

  “創新産業發展模式已成為瓊中扶貧‘造血’、拔除‘窮根’的有效途徑。”瓊中扶貧辦吳坤俊表示,瓊中將通過創新産業發展模式,推動特色産業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力引擎”,科學引導貧困戶參與發展特色高效産業,在産出效益上動腦筋、想辦法,確保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投資金:解決發展後顧之憂

  灣嶺鎮大朗村僅有的180余畝耕地在大山裏顯得十分珍貴。

  去年7月,瓊中漁業局協助大朗村改造了原有的水田,將深水稻田和被拋荒地清淤消毒、加固護坡池埂、整修排水渠道,發展“稻魚共生”業。

  村裏的貧困戶王金英丈夫早年去世,日子過得很艱辛,聽村裏的扶貧幹部説發展“稻魚共生”業一畝地能産出近萬元,她把家裏的2.7畝地都騰出來,準備“大幹一場”。

  黃辣丁魚歡快嬉戲,孕育著致富生機。“賣掉第一批魚,我就脫貧了。”王金英説,為了長期發展,她不敢掉以輕心,但這麼快就賺到“第一桶金”,著實讓她高興。

  發展稻魚共生業,走出“一田兩用”新格局,少不了政府的專項資金扶持。

  近年來,瓊中採取政策激勵、示範帶動、技術指導等一系列措施,實施特色産業項目121個,整合幫扶資金1.2億元,建成農業特色産業扶貧基地203個、專業示範村90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73家、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1100名,助力貧困戶摘“貧帽”。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