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沙漠”今變生態樂園

2017-07-27 10:21:49|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李玥

 末尾有圖【視覺海南中下圖】【即時快訊】“海底沙漠”今變生態樂園

  遊客在三亞海域潛水,觀看海底珊瑚。

  “有的珊瑚形狀如鹿角,有的珊瑚長有羽狀觸須奇形異狀、色澤艷麗,還有魚群往來穿梭,真美!”7月21日,重慶遊客張依依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了自己在三亞市西瑁洲島旅遊區的潛水照。神秘的海底世界裏,五彩斑斕的珊瑚、豐富的海洋生物,讓初次潛水的她興奮不已。

  帶張依依潛水的教練王秋群,世世代代居住在西瑁洲島,以漁業捕撈為生。“以前靠毒魚、炸魚、採挖珊瑚……不僅耗光了資源,破壞了環境,生活也越來越艱難,”説起過去,他感慨不已,“破壞最嚴重的時候,不用説魚群,海底連珊瑚都見不到。”

  改變從1990年開始,這一年,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保護區自東向西由亞龍灣片區、鹿回頭半島——榆林角片區和東、西瑁島片區三部分組成。珊瑚礁該怎麼保護?設立了保護區就能保護好嗎?保護區成立後,一連串問號接踵而至。

  西瑁洲島附近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破壞嚴重,不僅覆蓋率低,環境惡化也導致珊瑚苗成活率偏低。對此,保護區首先運用人工培植的方式,通過將海底截肢的珊瑚在陸地培養後再放回海底的方式,提升珊瑚苗的成活率;通過將截肢的珊瑚移植在人工礁向適合珊瑚生長的海底沉入的方式,提升珊瑚覆蓋率;通過加強海上巡查力量,嚴厲打擊非法破壞行為。

  數年苦功,珊瑚礁覆蓋率雖然逐步回升,但破壞珊瑚礁的現象仍有發生。

  “保護區內禁漁捕、禁採珊瑚,但我們漁民得過生活啊,所以大家就偷著挖。”王秋群透露,當時的漁民時常與保護區的巡查船“打遊擊”,“大家都知道這不是長遠之計,但是卻沒有別的好出路。”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保護區顯然也清晰地認識到了漁民們的困難。由“堵”到“疏”,保護區對生態旅遊開發企業進行準入管理,開展生態旅遊項目,為漁民謀出路。

  “有了就業機會,誰還願意冒險和保護區‘打遊擊’!”王秋群説,漁民變身旅遊公司的員工後,非但再也不炸魚、不採挖珊瑚,而且還爭著保護起珊瑚礁來,“因為魚群越多,珊瑚越美,就有越多的遊客前來,這片珊瑚海已經成了我們的‘金飯碗’!”

  為了保衛生態環境,保護漁民們的新飯碗,三亞也頻出妙招。“不僅嚴管城市污水排放,嚴控陸源污染。還通過嚴肅治旅,整頓旅遊市場秩序,進而保障珊瑚礁保護區的生態秩序。”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傅捷説,三亞還出臺了多部用海生態補償辦法,用立法保護海洋生態。

  飯碗問題解決了,漁民們對待珊瑚礁保護區的態度自然也180度大轉彎。“以前很抗拒巡查船,甚至希望保護區沒有巡查船,而現在盼著他們換新船,換更大的船!”王秋群笑著説,今年保護區配備了18.8米的玻璃鋼快艇和100噸級的執法船,“看著威武的大型巡查船,我們的心裏覺得更安穩了。”

  讓王秋群高興的是,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建起了珊瑚礁修復基地與珊瑚展覽館,定期對遊客和相關企業員工進行珊瑚礁知識普及。“裏面有各類珊瑚標本,鹿角的、樹狀的、花瓣樣的……有名字的就有100多種。”不僅王秋群自己常去觀賞,他還會帶著自己的家人一起去感受珊瑚的美麗。

  在地方政府、保護區、漁民多年的共同努力下,曾經荒涼的“海底沙漠”如今早已是各類海洋生物的樂園。

  “保護區現有造礁珊瑚110余種,各類動植物近500種,還有玳瑁、綠海龜和中華鱟等瀕危物種。”傅捷笑道,目前保護區正在開發珊瑚礁數據管理系統。今年9月,全新的珊瑚礁監控中心將投入使用,珊瑚培植將從實驗室走向大海,從定點人工移植到全面鋪開培植,將進一步提高珊瑚礁覆蓋率,“未來3-5年內,珊瑚礁覆蓋率有望達到50%。”

  如今,到風光秀美的鹿城潛水看珊瑚,已然成為這座知名旅遊城市吸引遊客的又一“金字招牌”。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