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態文明建設“再升級”

2017-09-27 16:38:13|來源:新華社|編輯:王俊嬌 |責編:杜娜

  原標題:海南生態文明建設“再升級”: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淡化並逐步取消省對市縣GDP、工業産值、固定資産投資的考核,永久停止中部生態核心區開發新建外銷房地産項目,農村新建住房高度不得超過椰子樹……

  “海南的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近日,海南省委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近30年來最全面、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打造海南生態文明建設“升級版”。

  問題導向去疾補短,提高百姓“生態獲得感”

  九月中旬,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結束在海南的督察,一組特別的數據引起人們的注意:督察組共交辦海南的2300多件投訴件中有20%來自省外。

  “這説明海南的生態環境不僅本島百姓關注,全國人民也給予關注。”海南省委主要負責人説。

  作為“四季花園”,海南是生態環境的“優等生”,每年超360天空氣優良。然而,城鎮內河污染重、違建多以及因城市擴張引起的結構性污染等日益成為老百姓關切的突出問題。近年來,海南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程、六大環境專項整治等措施提高老百姓的“生態獲得感”。

  “屠宰場搬走了,晚上沒那麼吵鬧了,空氣也清新了。”家住海口市丘海大道的符女士高興地説,符女士家附近的生豬屠宰加工廠的搬遷,是海口解決因城市擴張引發的結構性污染問題的典型案例。

  作為海南最重要的生態要素之一,海洋生態保護現狀並不樂觀。2015年,海南首次對全部1823公里海岸帶資源進行全面檢查盤點,摸清海南海岸帶保護與開發情況“家底”,對805宗違法違規問題進行查處。

  而在此次《決定》中,海南海洋生態管理進一步“升級”。明確嚴守海岸帶生態紅線,全面推行“灣長制”,除國家和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民生項目和重點海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外,嚴禁圍填海。

  保護生態、綠色發展還需要綠色産業體系的支撐,海南著力補齊綠色産業發展“短板”,打造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12個重點産業,構建綠色産業體系。今年上半年12個重點産業增長10.7%,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用制度和法規為環保“保駕護航”

  用改革破除生態環保中的頑疾和障礙,用制度和法規為生態環保“保駕護航”,是海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2015年,海南開展全國首個省域“多規合一”改革。通過劃定了耕地、林地、海域岸線、水系和濕地的紅線,初步遏制“無序開發”“無限制擴張”現象,指引海南走上堅守生態底線、有序開發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海南省委此次進一步要求把海南作為一個大城市、大景區來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限。

  “在未來的發展中,關鍵的是各種規劃都要堅持一張基於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藍圖幹到底。”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楊小波説。

  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海南先後出臺40多項地方環境法規,探索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海南中部的瓊中、白沙、五指山、保亭等4個市縣是海南島的生態核心區,近年來,海南已經取消對這些市縣的GDP考核,並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從嚴控制房地産特別是商品住宅開發。

  一方面嚴格控制生態核心區的開發,另一方面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今年以來,海南已對4個生態核心區市縣重點補助5億元。並提出以後每年在上年補助額基礎上,先將當年省財新增資金的50%補助給中部四市縣。

  下一步,海南還將建立形式多元、績效導向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形成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

  轉變政績觀,生態考核成“必答題”

  “前陣子省長到我們白沙調研,聽到縣裏限制房地産開發,生態進一步改善,雖然GDP增速有所下降,不僅沒責怪,還給我們點讚。”在白沙縣委書記張蔚蘭看來,這傳遞出了省委省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

  保護好生態環境,解決好群眾關注關心的事情,也是政績。

  “海南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保護與發展並舉,任何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即使再多稅收也堅決不上。”海南省委主要負責人説。

  近年來海南已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三年來共否決項目500多個。

  山水林田湖海就是“責任田”,生態環境品質就是“功過簿”。海南實行生態環保量化考核,加大考核權重,並納入政績考核重點公示內容。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以上,城鎮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不低於95%,近岸海域水環境品質優良率不低於95%”。

  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鄧小剛説,這一組數字就是海南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的底線目標。“最關鍵是從生産和生活方式全方位去落實,形成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共同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