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揭秘冬奧場館“隱藏”的哈工大智慧
2022-01-18 09:52:47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牟海微責編: 周經韜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共使用39個場館,包括競賽場館12個、訓練場館3個、非競賽場館24個。記者從哈工大獲悉,從國內第一座人工室內冰場、有著悠久歷史的首都體育館,到可實現水冰轉換的國家游泳中心,再到作為運動員訓練使用和賽事備用館的承德市冰上運動中心,不同時期的哈工大人以智慧助力中國冰雪運動發展,以科技助力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在北京冬奧會即將開幕之際,記者帶你揭秘冬奧場館“隱藏”的哈工大智慧。

揭秘冬奧場館“隱藏”的哈工大智慧

國家游泳中心可在“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之間自由切換。

揭秘冬奧場館“隱藏”的哈工大智慧

承德市冰上運動中心實現賽訓結合的可持續運營。哈工大提供

  場館名稱:首都體育館

  主要用途:承辦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等比賽

  首都體育館于1968年建成,是國內第一座人工室內冰場,曾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排球比賽。北京冬奧會期間將承擔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任務。這是北京冬奧會第一項完工的改擴建競賽場館工程:外觀“修舊如舊”,延續經典。這個場館的設計與哈工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960年,為設計建造全國第一個冰球館,黑龍江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委託哈工大進行研究設計。時任暖通教研室教授的徐邦裕帶領課題組,開展了冰球館冰場模型試驗研究,師生群策群力,總結出12冊實驗數據,最終提出了人工冰場的設計方案。當時全國女子花樣滑冰冠軍文海美,受邀在冰面試滑。

  1966年3月,首都體育館人工冰場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施工,徐邦裕將所有實驗數據和資料毫無保留貢獻出來。很快,冰場于1968年4月成功運行,我國第一個標準面積的人工冰場就此誕生。

  20世紀70年代,長春、吉林等城市的室內人工冰場及速滑跑道,都應用了哈工大的研究成果。多年來,一代代哈工大建築人主持設計完成了冬奧會、亞運會、全運會等大中型體育場館工程項目160余項,獲得國內外各類設計獎300余項。

  為貫徹落實我國對國際奧會“三億人上冰雪”的莊嚴承諾,推動我國冰上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應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和國家體育總局的委託,哈工大主持編寫了我國首部冰上運動場館國家級工程項目建設標準《滑冰館建設標準》。該標準對冬奧會和後冬奧時期我國冰上運動場館的科學建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助推我國冰上運動的普及,保障我國冰上運動的長期發展與繁榮。

  場館名稱:國家游泳中心

  主要用途:承辦冬奧會冰壺等比賽

  “雙奧場館”國家游泳中心在2019年首次通過“水冰轉換”制出4條冬奧標準的冰壺賽道,使該場館可在“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之間自由切換,同時具備開展水上、冰上運動及各類大型活動的能力。

  水立方,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水上運動比賽場館,如何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國家游泳中心聯合哈工大、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多個單位,組建科研團隊,從2016年起,就開始研討場館結構改造,通過大量實驗比對,測試了多種方案,最終提出了創造性的技術方案。

  近6年來,從結構設計到智慧監測,哈工大土木學院張文元教授團隊,建築學院陸詩亮教授、余洋副教授團隊,利用新結構、新材料、大數據、物聯網等多項先進技術,開展了專項研究。

  張文元教授帶領團隊從無到有,提出了一種轉換冰場的結構方案,最大的亮點就是可以快速實現泳池到冰場的功能轉換,所有鋼結構、混凝土面板都是組裝的,可以隨時進行安裝,10到20天就可以完成,不僅效率高、經濟性好,而且可以重復使用。

  陸詩亮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對國家游泳中心頂棚膜結構,進行了遮蔽改造,構建冰立方所需要的低濕低溫環境,為冬奧會冰壺比賽保駕護航。科研團隊還就國內多個體育場館的功能、使用、運營維護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建立大數據庫,為建立更多的轉換式體育場館,提供數據支撐。

  場館名稱:承德市冰上運動中心

  主要用途:運動員賽前訓練、熱身及冬奧會備用比賽館

  中國殘疾人冰上運動訓練中心(承德市冰上運動中心)建築面積2.82萬平方米,于2019年落成。可滿足冬奧會運動員賽前冰球、冰壺、花滑等項目的訓練、熱身使用,兼具2022年冬奧會備用比賽館功能。

  建築學院陸詩亮教授設計團隊以“綠色高效、地域表達、全民體育”為創作理念,充分考慮賽時賽後的功能轉換,秉持低碳高效的發展理念,打造賽訓一體的高水準比賽及訓練場館。

  場館設計從賽訓單元的並行建構、賽訓功能的選擇性回應、賽訓環境的協同塑造及可持續潛力的統籌搭建4個層面,探討冰上體育建築賽訓結合的可持續運營發展路徑。項目綜合運用集約化空間組織模式、被動式自然採光漫反射控制技術、高效率全冰面制冰工藝,低能耗內環境濕熱控制技術為實現場館高效可持續運營提供技術支撐。(梁英爽 馬曉雪 記者 趙一諾 呂曉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