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啥時候能再出一個“岳雲鵬”

2018-10-11 15:12:51  來源:大河報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岳雲鵬

  國慶期間,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決賽在央視三套播出,這是首次將相聲和小品兩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的曲藝類比賽。決賽期間各種風格的作品輪番登場,也讓觀眾看到了當下年輕曲藝演員的實力。相聲小品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曲藝大省,河南相聲小品的現狀如何?相聲小品的水準如何?在人才培養、曲藝創作上又面臨哪些實際問題?昨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多位省內外曲藝界人士,希望能從中初步探討出可以促進河南曲藝發展的良方。

  相聲小品大賽推新人

  作品創新是關鍵

  在本屆大賽中,此前引發觀眾爭議的“用公式説相聲”博士夫婦也赫然在列,再次引起了不少觀眾的熱議。對此,總導演秦新民回應這與本次大賽的主題相關,作品創新是關鍵。秦新民認為,對創作者來説,創作態度要認真和真誠,創作者對作品表達的生活現象、生活實踐和人物一定要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至於博士夫婦入圍,是因為我們在評選作品時並不考慮演員的身份,也不考慮他們會用什麼方式創作,評審打分依據的標準是作品本身。”秦新民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也是這次大賽的評委,談到這次參賽的博士夫婦,姜昆一開始就表示過支持,他們夫婦二人還曾抱著孩子去姜昆的辦公室一起探討相聲。姜昆説:“正如大家在舞臺上看到的一樣,他們從熱愛相聲藝術到熟練地掌握相聲藝術,繼而嫺熟地表現,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們的作品我幾乎都看過,相較于一般的作品,他們的相聲在取材、構思上都有過人之處,但離真正優秀的相聲作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們尤其需要得到各方支持,鼓勵他們將文化底蘊轉化到實用的演出技巧之中。”

  央視曾經舉辦過七屆相聲大賽、九屆小品大賽,今年之所以把兩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是因為大賽已經中斷了很多年,有一大批新人在這些年不斷涌現。“之前的賽事中斷以後,相聲和小品業界演員不知道何時再比賽,他們沒有對參賽作品做準備,我們對於相對適合參賽的作品數量沒有底,所以合併在了一起。”秦新民表示,希望可以通過相近的語言藝術門類互相借鑒,從而形成在這兩個藝術門類上的一種創新。

  秦新民坦言,將兩種藝術形式合在一起並不難,最大的壓力還是作品本身,“就是我們能不能推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作品,這是最大的壓力。我們把主要的工作也放在這個上面。此外,我們還能不能推出新人?這也是壓力之一。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推出的作品和人才體現出國家對相聲和小品兩個藝術門類在創作和表演上的引領作用。”

  在大賽評委蔡明看來,相聲小品的創新體現在能否讓觀眾眼前一亮,她説:“歷經30多年,小品走到現在,所有的演員都在努力尋求怎麼樣去創新,其實小品不光是喜劇,還有悲劇、正劇,但都要從觀察生活開始練習。”

  諷刺歌頌孰輕孰重?

  在姜昆看來,選拔年輕演員固然重要,但也得具備某些特質。首先是“三新”:第一,氣質得新,因為相聲産生於市民階層,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市井氣息的東西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個時候就需要新的風氣和精神面貌;第二,語言要新,因為新時代的相聲演員一定要在自己的語境上有反映新時代的表達方式;第三,表演方式要新。姜昆舉例説:“過去,我們表演老太太時,吧唧著嘴讓人感覺裏面牙都沒有了,但其實我們現在的老人都很注意保護牙齒,尤其是在城市裏面,過去那种老態龍鐘的老年人的樣子已經很少見了,所以這種舊的表演程式也應該逐漸消失。”

  另外演員還要有三敬,“對觀眾有敬愛之情;對舞臺有敬畏之感;對藝術要有敬業之恭,別當玩兒似的。‘倆人兒耍貧嘴只要把人逗樂了就行’,這就降低了標準,相聲既然是語言的藝術,那就是要千錘百煉”。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相聲就是要針砭時弊,而如今歌頌類的相聲越來越多。對此現象姜昆認為,相聲創作不能走進一窩蜂找熱點、找不足的誤區,雖然用相聲語言替老百姓撒氣很痛快,但表像之下是缺乏對生活的深刻挖掘和思考,相聲表演不應該是情緒上的出氣筒,而應是精神層面的歡樂劑。

  “相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不提倡簡單將相聲分為諷刺、歌頌兩個類別。相聲擅長諷刺,但歌頌也不能偏廢,相聲藝術的功能應該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娛樂的功能,也有教化的功能;既有普及知識的功能,也有展示技巧、才藝的功能;既能引發人聯想和共鳴,也有簡單的娛樂讓人感到歡愉。光強調諷刺就會走偏,就會影響相聲藝術功能的豐富性。”姜昆説。

  觀眾不分年齡段

  今年有多位曲藝名家去世,不但業內人感到悲痛,網絡上很多年輕人也都進行刷屏式緬懷,如今的年輕觀眾對曲藝的接受度如何?姜昆説:“在曲藝界有一句老話,一旦接觸曲藝就可能會迷上曲藝,一旦迷上曲藝,就可能會離不開曲藝,一旦離不開,這輩子就會忠誠于曲藝,因為這是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

  姜昆認為,觀眾和作品是水漲船高的關係,每個時代的觀眾都是如此,笑的規律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以説創作的難度每個時代都有,但本質上是創作品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只要作品過硬,觀眾是不分年齡段的。

  但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雖然年輕演員人才輩出,但並沒有出現類似侯寶林、馬季這樣的相聲大師,也沒有真正讓年輕觀眾津津樂道的曲藝大師。秦新民認為,任何一個大師的成長過程都需要相當長的週期,“近幾年我們的喜劇節目很繁榮,我相信在這樣一個龐大的演員陣容中,一定埋下了未來成為大師的種子”。

  河南相聲小品咋發力?

  河南並非相聲小品強省

  在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中也有來自河南的曲藝力量,據秦新民介紹,這次河南參賽的作品相當踴躍,報名的小品有20個,相聲有11個,最終進入決賽的相聲小品各有一個。除了河南本地的選手外,其他團隊也有河南籍的演員,比如從河南走出去的曹隨風和王彤,在決賽中的成績還是比較好的。

  河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魯銀海介紹,河南曲藝的優勢是觀眾基礎好,在説唱方面的優勢很大,“曲藝主要分兩部分,説指的是相聲小品,唱是河南墜子、河洛大鼓等傳統曲藝,河南的相聲小品比北京、天津要弱一些,但在全國的位置也算中上。在全國範圍內,河南的相聲小品都有一定地位,河南的相聲演員曾拿過兩次全國牡丹獎。河南出品的小品也在全國範圍內多次獲獎”。

  河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相聲表演藝術家陳冠義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全國相聲的傳統根據地在北京、天津兩地,一般出來的演員要到天津碼頭經過歷練才能脫穎而出。“其實這次的央視相聲小品大賽雖然看似河南演員入圍的不多,但幕後的創作者不少都是河南人。據我所知,有三個入圍決賽的相聲小品劇本創作者都是河南人劉安宇。”

  創作成為最大困境

  國家一級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于根藝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介紹,其實現在並不用過分擔心相聲、小品的市場問題,自從郭德綱的德雲社火了以後,全國開了很多類似的曲藝小劇場,也帶火了傳統相聲,因此市場是有的。但創作成為制約相聲小品發展的瓶頸,于根藝説:“相聲、小品貼近時代才能和現在的觀眾引起共鳴。”雖然現在不缺專業相聲演員,河南的相聲人才貯備在全國也算名列前茅,但好的劇本太少。“專業寫散文、小説、劇本的創作者不少,但真正寫相聲、小品的人太少了。”于根藝説,“如果不了解抖包袱的手法,即使創作者的文學水準很高,也不一定能寫好相聲。”因此于根藝認為,年輕的相聲工作者一定要學會自己創作,“年輕人不要怕失敗,一定要拿起筆來學會寫作,繼而在舞臺上慢慢錘鍊自己,磨煉精品”。

  魯銀海認為,河南曲藝演員的表演功力還是很好的,關鍵是好的作品太少,相聲的創作難度太大,如果一個相聲説下來沒有包袱就失敗了。陳冠義認為,好的相聲創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俯下身子擁抱生活,才能夠在生活實踐中得到回饋。“現在業內提到優秀相聲創作者還是非馬季先生莫屬,一年中他有半年時間都在體驗生活,進入了一種境界,只有像馬季先生那樣擁抱生活、深入生活、紮根生活創作的作品才能有溫度。”

  鄭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噴空”創始人陳紅旭表示,好的曲藝作品要既有意思又有意義,要想達到這兩點是很困難的,“真正的創作過程是枯燥而又痛苦的。現在我的同事們都不敢在微信工作群中看到我發言,因為我對劇本要求太嚴格。通常人們只看到一個優秀的作品誕生,但不知道它背後經歷了多少次修改”。

  有好平臺才能吸引人才

  河南出了很多優秀的相聲小品演員,從河南走出去在外地發展的演員也不少,比如這次參加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的曹隨風和王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對此現象,業內的共識是河南的曲藝舞臺急需擴展,以容納更多的優秀人才。

  魯銀海介紹,雖然現在全省不少地方都有相聲社,但總體來講還是優秀平臺少、讓演員展示才華的機會少、專業團隊也相對欠缺。以後應該多舉行一些官方比賽,民間也應該成立更多相聲社,為曲藝演員提供更多演出的機會。

  于根藝在接受採訪時也談到了人才流失問題,由於缺乏曲藝演員成長的土壤,很多年輕人學了相聲後面臨著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主要是演出團體演出的平臺過小、成本過大所限,不過這不是河南的個例,在全國都是普遍現象。就連德雲社、嘻哈包袱鋪等知名相聲演出團體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于根藝介紹説,“之前我跟郭德綱、于謙有過交流,德雲社僅靠自己的劇場收入是不能盈利的,現在主要靠商業演出打市場,但北京的園子還是不能丟啊,那是郭德綱的門面。”于根藝表示,河南在全國青少年相聲演員的儲備方面還是位列前茅的,每次比賽都能拿獎,“這些年輕人的技藝都很成熟,如果他們成長起來,對咱河南的曲藝事業發展將會是雄厚資源,但問題是我們的平臺搭建是否能夠留住這些年輕人”。

  現在全國相聲界名噪一時的岳雲鵬是咱河南人,但除了“河南人”這個籍貫外,師承郭德綱,學藝京津兩地的岳雲鵬的相聲事業跟河南就沒什麼關係了,對河南觀眾來講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尷尬。那麼我們河南能否憑藉本土力量再打造一個“岳雲鵬”呢?

  陳紅旭的“噴空”團隊也在承擔著培訓工作,他介紹,“噴空”團隊制定課程、編撰教材,在校園招募曲藝愛好者,經過專業教學後,再根據其表現指定固定老師培養。“報名的人很多,但能最後留下來的不多,通常上過幾節課後就能看出來學生是真心想學還是只想玩玩。”陳紅旭説,“如果不是這塊料子,我們會將其勸退,留下來的學習一兩年後就可以參與演出。”陳紅旭介紹,從2016年開始,自己就培養了幾個優秀徒弟,現在大小演出基本都可以勝任。

  新時代的相聲期待革新

  郭德綱的小劇場帶火了相聲在現階段的發展新模式,短短幾年內全國也涌現出很多類似的小劇場。于根藝坦言這也是在文藝體制改革下把曲藝藝術推向市場的正常表現。陳冠義認為,小劇場模式是很鍛鍊人的,不但演員在高強度表演中磨煉自己,觀眾也在各種演出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觀眾與演員相互滋潤、培養,從而盤活市場”。

  于根藝則認為在小劇場模式下,很多相聲小品都在進行變革,從這次相聲小品大賽的選擇來看,很多作品都是緊貼時代的正能量作品,同時又能夠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這就是以後相聲發展的方向,不過這種變革與繼承相聲傳統並不矛盾。于根藝認為,傳統的東西需要繼承的是精華,而不是一味地將老的演出形式放到現在的舞臺上去表演,“通過傳統經典相聲,可以了解相聲的整體結構,了解包袱是怎麼形成的,怎麼鋪的,如何墊的,又是如何抖出來的,但具體的內容可以是新時代的東西”。

  陳紅旭則嘗試從藝術形式上對傳統曲藝進行變革,“噴空”最大的特點是全程説河南話,互動性更強,也更接地氣。

  2013年開始,陳紅旭開始打造“噴空”,目前在河南有兩家小劇場,國慶期間新劇場開業,本來以為觀眾不會太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國慶期間從每天一場逐漸增加,多達每天四場,能容納120人的劇場場場爆滿,“觀眾的接受度很強,也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去把‘噴空’做好”。他認為任何一門藝術能夠流傳下來一定有其獨特的價值,而要想把“噴空”做好,要想在河南曲藝發展的道路上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演自己創作的作品,“這條路很難,但必須得有勇氣走下去”。(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實習生 劉袁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