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連雲港市突出“兩聚一高”發展主題,圍繞“雙增雙超三提升”奮鬥目標,充分發揮全市行政執法和司法部門的職能作用,制定出臺《全市執法司法部門護航“産業強市”十條意見》,開展法治護航“産業強市”活動,實現服務發展“零距離”,企業辦事“零障礙”的目標。
依法科學決策“硬約束”
4月10日,連雲港市公佈簡政放權10項重點改革任務,打造“集中批、網上辦;聯合審、代辦制;園內結、區域評”的行政審批新模式,為産業強市、工業立市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連雲港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9.1億元,增長8.7%,增速高於全省1.7個百分點。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圍繞産業強市、工業興市戰略的深入實施,進一步建立完善了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制度,確保行政決策依法合規。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各級政務部門開闢服務企業綠色通道,減少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式,提高行政效能,為企業生産經營發展提供快速、便捷、高效服務。
在灌南縣、贛榆區、連雲經濟開發區等地試點“一枚印章管審批”,開展行政許可權“集中批”改革試點。列出“不見面”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清單項目實現“網上批、快遞送、不見面”。實行“多評合一”、“數字化”聯合審圖,確保“建設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50個工作日內辦結”。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承諾“園內事園內結”,為企業投資提供全鏈條審批。徐圩新區等地試點將能評、安評、穩評等納入“區域評”範疇。
執法司法部門“巧作用”
連雲區法院地處連雲港港區,隨著工業興市、産業強市戰略全面實施,商事案件明顯增多。為此,區法院在全省首創設立了破産清算、金融糾紛、保險糾紛、公司糾紛、其他合同糾紛五個專業合議庭,優化審判資源,統一法律適用和裁判標準,提升類型化案件審判質效,打造專業化審判模式。
2017年一季度,連雲法院受理商事案件330件,結案244件,審結案件數同比上升3.39個百分點,服判息訴率同比大幅上升。
全市各級司法部門不斷加強對重點領域知識産權的司法保護,服務、保障和推動自主創新,促進戰略性産業發展;適應發展現代金融業的需要,積極妥善地防範化解各類金融風險,嚴懲嚴打違法金融活動,維護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依法平等保護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依法妥善審理涉及中小企業的案件,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妥善審理與經濟結構調整相關案件,保障和服務經濟結構優化和調整。
知識産權司法保護是高端製造、高新技術等戰略性産業發展的“保護神”。該市將在全省率先建立知識産權保護聯盟,形成知識産權保護合力,維護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自主品牌的形成和品牌經濟的發展。
社會治理創新“同驅動”
該市深化“平安連雲港”建設,重點實施綜治公共安全“四級六網”雪亮工程,利用一年時間,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架構”,建成綜治信息、治安監控、指揮調度、視頻會議、視頻接訪、視頻調解“六張網絡”,完善公共安全監控聯通共享、綜治法治業務高效集成、維穩指揮調度便捷高效、會議決策部署實時貫通、矛盾糾紛信訪案件及時化解“五個體系”,全面提高政法綜治部門創新社會治理的能力水準。
各級行政執法和司法部門進一步健全公共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手段;深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結合産業發展需求,有的放矢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支持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綠色循環經濟“新引擎”
2013年以來,連雲港兩級法院充分發揮資源環境審判職能,在全國首創“勞役代償”“異地補植”“增殖放流”等環境損害賠償方式、首個設立資源環境司法保護執行基地,4年審結503件資源環境案,為全省、全國資源環境審判提供了範例,積累了寶貴經驗。該做法被刊登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寫入最高法院2016年全國“兩會”工作報告。
“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完善資源環境案件‘三合一’審判機制,加大對行政執法行為司法監督支持力度,依法公開審理鄰避效應、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信息公開、環境行政處罰等各類環境訴訟案件,”連雲港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楊志成對記者説,“探索推行技改投入抵扣、分期履行、懲罰性賠償、環境保護禁令以及第三方修復等責任承擔方式,打造具有全國影響的資源環境審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