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源’,稅收是‘流’,源遠才能流長;經濟是‘根’,稅收是‘葉’,根深方能葉茂;經濟是‘本’,稅收是‘末’,固本進而強末。稅收改革正是要促進經濟發展。今年,江蘇國稅的減稅力度會比去年更大。”5月5日,江蘇省國家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道新做客新華網訪談,介紹了江蘇國稅在減免稅收、護航企業、深化稅收管理等方面的措施與成效。

訪談現場
營改增成效見好減稅激勵企業
2016年,江蘇國稅部門辦理的減稅、免稅、退稅等等各類稅收優惠超過了3700億元,佔同期國稅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胡道新介紹,為讓不同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享受優惠政策,國稅部門分門別類做了梳理:比如出口企業可以享受出口退稅;小微企業月銷售額在3萬元以內,即可以免繳增值稅,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0萬元以內,可以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等等。
在國家相繼出臺新的優惠政策背景下,胡道新認為,今年國稅的減稅力度將會比去年更大。“減稅政策對國稅部門是‘減’,對企業來説就是‘增’——增的是創新能力、創業信心,發展的動力與後勁。”
胡道新還用數據説話,介紹了營改增試點以來的“江蘇效應”:2012年10月至今,減稅超過1400億元,到今年一季度,新納入試點的房地産、建築、金融、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26個子行業全部實現了減負目標。“全面營改增試點後,全行業增值稅鏈條隨之打通,隨之而來的是刺激投資和消費、驅動創新和創業、助推經濟結構優化等一系列利好。”他表示。
“互聯網+”助力稅收“放、管、服”
江蘇是全國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的綜合試點省份之一。胡道新表示,目前各項試點主要任務均已圓滿完成。通過改革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全省納稅服務機構辦稅流程節點減少70%,工作流平均用時僅為1.35天。
堅持“放、管、服”三管齊下,大刀闊斧推進稅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並借助“互聯網+”,在“管”和“服”上下功夫,做到“放權不放任,管理不管制”:在全省國稅系統成功上線“金稅三期優化版——稅收徵管改革版”,將納稅人補報數據、升級停機時間減到最少,共享信息將納稅人報送資料數降到最低。在前臺為納稅人做“減法”的同時,後臺做好稅收管理“加法”,運用稅收大數據開展分析監控,將以前的事前調查、審批等工作,調整為事中事後的風險管理事項,加強對高風險納稅人的監管,確保“接得住、管得好”。
“總體説來,江蘇國稅深化稅收管理改革的效果很明顯,已經實現了‘十個只減不增’”,胡道新表示,“納稅人稅收負擔,事前管理事項,納稅人往返稅務機關次數,納稅人辦稅等待時間,辦稅成本,涉稅制度性交易成本,稅務機關線下辦稅流量,稅務機關到戶檢查戶次、比例、頻率,稅收流失缺口,虛開騙稅等重大稅收違法行為”只減不增,這對企業降本增效、轉型升級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懲獎並施加強納稅信用體系建設
納稅信用是衡量經濟主體信用的重要指標之一,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在誠信建設上,江蘇國稅聯合多部門,根據稅收失信行為等級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聯合懲戒。納稅人出現嚴重失信行為,將在經營、投融資等方面收到限制或者禁止。
一處失信,處處受限。江蘇國稅還對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進行公佈,這份“黑名單”也通過省信用辦政府平臺向參與聯合懲戒的20多家部門提供。截至今年4月底,103戶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的當事人已迫於“黑名單”壓力,主動足額繳清了稅款、滯納金和罰款,累計金額高達3.95億元。
懲戒與鼓勵雙管齊下,納稅信用“紅名單”將納稅信用好的企業主動向政府推送。截至2017年4月26日,江蘇已評出A級納稅人8.8萬戶,佔參評總戶數的11.65%。江蘇的A級納稅人可以享受稅務部門提供的一系列優質服務。比如,一般納稅人可單次領取3個月的增值稅發票用量,普通發票按需領用等,也推出了29個政府部門聯合簽訂對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實施聯合激勵措施的備忘錄。
多政策鼓勵企業在國際市場走得更遠
支持開放型經濟,多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江蘇國稅率先在全省範圍內實施出口退(免)稅無紙化管理試點,率先實施出口企業分類管理,率先試點支持新業態發展,聯合公安等部門打擊出口騙稅,保護出口企業的利益。
胡道新表示,江蘇國稅為全省“走出去”企業建立了基礎清冊,同時對100戶重點企業建立了一戶一檔,使今後“走出去”企業管理服務工作更有針對性和重點性。除此之外,發揮大數據服務稅收管理的作用,國稅與多部門間加強信息互換和業務合作機制,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投資、稅收方面的綜合支持服務。2016年,江蘇國稅共為“走出去”企業開具中國居民稅收身份證明169份,為59家企業提供服務,幫助其消除重復徵稅額1025.56萬元。
2017年,江蘇國稅提出了打造以“網絡化、數字化、扁平化、協同化”為特徵的江蘇國稅新業態目標。以“線上辦理”為重點的網絡化,讓納稅人動動手指即可上網辦理業務。以“治數能力”為關鍵的數字化,作為稅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衡量標準和稅收管理方式轉變的重要體現,讓稅收管理更加有針對性。此外,還將以流程為導向,推進扁平化運作方式轉變,建立部門合作、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稅收共治新格局,讓稅收工作更加簡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