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江蘇原創大戲參演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
今晚,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將在南京拉開帷幕。在近20天時間裏,全國34個表演團體的29台劇目、5台武戲摺子戲專場和3台祝賀演齣劇目會陸續登臺。其中,江蘇大劇院的《青衣》和省演藝集團京劇院的《向農》,分別擔綱京劇節的開閉幕式演出。此外,南京市京劇團推出的新編原創京劇《大明城墻》也將亮相京劇節。開幕前,記者採訪了這三部原創大戲的主創,請他們介紹這次江蘇參演劇目的靚點與看點。
《青衣》:
江蘇大劇院上演一齣“鳳還巢”
今晚,大型原創現代京劇《青衣》將作為京劇節開幕演出,在江蘇大劇院上演,這是江蘇大劇院首部原創自製作品,從原著畢飛宇、主演李亦潔、編劇楊蓉、作曲吳小平、配器王嘯冰到整個製作團隊,都是江蘇人,可謂是富集“江蘇元素”。
《青衣》有哪些看點?昨天,正在江蘇大劇院綵排的《青衣》劇組接受了記者採訪。導演張曼君説,江蘇作家畢飛宇《青衣》對很多觀眾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經典作品,主人公“戲癡”筱燕秋也是頗具特色的人物。傳統程式化的京劇,怎樣呈現講述現代生活的《青衣》?這是劇組一大挑戰,也是一大亮點。全劇以筱燕秋的戲劇追求為線索,在乾淨極簡的舞臺空間裏,展現了人物沉重的命運感,同時注入了內心戲的張力。“筱燕秋的飾演者是江蘇實力派演員李亦潔,她可謂是出神入化地完成了這個人物的塑造。” 張曼君評價説。
去年,京劇《青衣》作為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開幕大戲,獲得了業內專家與觀眾的一致好評。此後,《青衣》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贏得好評如潮。今年1月,京劇《青衣》被《人民日報》推薦為五部“年度戲劇”之一,並被熱評為“京劇現代戲終於有了21世紀的京劇表情”。這次京劇節,《青衣》將在江蘇大劇院連演兩場。張曼君説,“京劇《青衣》回到它的製作單位江蘇大劇院演出,堪稱是京劇裏的一齣《鳳還巢》!”
《向農》:
江蘇京劇老中青“三代同堂”
本屆京劇節的閉幕演出是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帶來的原創現代京劇《向農》,將於5月29日晚在南京文化藝術中心上演。
“這次京劇節,江蘇京劇可謂是大豐收,我們的優勢就在於創新。”省演藝集團京劇院院長王群説。 《向農》根據我省原創話劇《楓樹林》改編,講述了南方某村基層支部書記向農身患絕症,在生命最後九十天裏,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用京劇來講述一個現代農村題材,表現了我們江蘇京劇在現代戲創作上的突破。《向農》打破了京劇裏常見的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題材,描寫的是我們身邊的主人公,揚正氣也接地氣。”
本劇同樣匯聚了一流的演出陣容。王群介紹,《向農》特邀二度梅得主、省京劇院老院長陳霖蒼導演,男主角向農則特邀京劇名家杜鎮傑出演。已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孝慈的愛徒、省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高飛出演女主角孫玉華。“這臺劇匯聚了我們江蘇省京劇院老中青三代演員,三代同堂集體展現江蘇京劇的風采。”
《大明城墻》:
挖掘城墻文化致敬“匠心”
南京市京劇團帶來的新編原創京劇《大明城墻》,將於5月17日—18日在南京文化藝術中心連演兩場。
“本土文化是《大明城墻》的最大特色,會讓本地觀眾覺得十分親切。” 南京市京劇團團長王玨介紹,歷史上明城墻建造歷時28年、耗磚3.5億塊。《大明城墻》以舞臺藝術的形式,講述了這段明初修築城墻的曲折故事,也對明城墻的文化底蘊進行了深度挖掘。同時,關於南京城墻的“聚寶盆”“龍吐水”“藏兵洞”“鬼臉城”等南京市民家喻戶曉的典故,也都將在劇中一一呈現。
王玨説,明城墻不僅是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更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大明城墻》的價值,不僅在於發掘城墻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從歷史中走來,積極關照現實,通過其中的故事,弘揚真善美、弘揚“匠心”。王玨介紹,這部劇的劇本創作歷時一年,自今年3月首演之後,劇組還在不斷打磨修改。為了致敬“匠心”,這部劇的舞臺道具都是按照明城墻磚1:1的比例製作,給觀眾還原最真實的歷史感。
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大明城墻》集合了國內五大京劇院團的名家名導,由國家京劇院資深導演孫桂元任導演,演員包括南京市京劇團梅花獎得主范樂新與天津京劇院梅花獎得主王平、上海京劇院著名老生演員范永亮等京劇名家,這臺“城墻大戲”可謂星光熠熠,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