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軍中,各類境外合作園區花開四方。它們借鑒江蘇開發區建設經驗並在海外推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江蘇發展成果。
“江蘇版”園區花開境外
開發區經濟,呈現江蘇經濟特別是開放型經濟的特色和優勢。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開發區建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當“走出去”步履加快、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廣大市場主體的自覺行動時,到境外興建合作園區便水到渠成。
省商務廳廳長馬明龍説,由我省投資建設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被認定為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印尼雙馬農工貿合作區、坦桑尼亞江蘇—新陽嘎農工貿現代産業園被確認為省級境外産業集聚區,另有一批省級境外産業集聚區正迅速崛起。
柬埔寨西港特區,是首批6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園區中的一個,由紅豆集團聯合中柬企業于2007年4月開始建設。其首期5平方公里區域已建廠房160幢,引入企業109家,涉及紡織服裝、五金機械電子、箱包皮具等産業,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6萬個。西港特區公司副董事長戴月娥説,整個特區規劃面積11.13平方公里,將有300家企業入駐,創造8-10萬個就業機會。作為柬埔寨最大的經濟特區,其目標設定為“柬埔寨的深圳”。
2016年5月31日,坦桑尼亞江蘇—新陽嘎農工貿現代産業園通過確認,成為我省第二家省級境外産業集聚區,目前正申報國家級境外農業經貿合作示範區。江蘇海外集團董事長黃宏亮説:“園區將以棉花為依託拉長産業鏈,逐步形成以棉紗返銷國內、出口東南亞,棉布、服裝出口歐美等多業並舉的産業格局,為集團‘十三五’發展培育新增長點。”
開發模式各有特色
項目所在國國情不同,産業定位各異,我省投資興建的各境外合作園區開發模式也各有特色。
我省開發區建設普遍“先築巢再引鳳”,做好分期規劃,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到位,遂吸引項目進區入園。柬埔寨西港特區建設複製了這一模式。
西港特區位於泰國灣向東8公里處,10年前尚是荒山野嶺。2007年項目啟動,戴月娥等7位先遣隊員來到這裡開疆拓土,2009年第一幢廠房交付,如今首期5平方公里區域已變成活力園區,道路寬闊整潔,到處綠意蔥蘢。園區土地升值超過10倍,入駐企業除了94家中資企業,其餘分別來自歐美、日韓和柬埔寨當地。
位於坦桑尼亞出口加工區內的江蘇—新陽嘎農工貿現代産業園,由一家中資企業演變發展而來。“2014年底海企紡織坦桑尼亞有限公司成立,利用當地優質棉花紡成紗後銷往國內。打下一定基礎後,有了興建産業園的目標。”海企技術公司副總經理李明説,區別於多門類招商,這個園區緊扣棉花這一優勢資源,做足相關産業文章。
阿聯酋中阿産能合作示範區是兩國的國家專項,由我省發改委牽頭推進。去年10月相關工作迅速啟動,中江公司攜手蘇州、江寧和昆山3個經濟開發區出資2億元組建江蘇海外投資公司,作為項目責任主體本月將完成註冊,聘請中資公司高起點制定園區建設規劃。省發改委利用外資與境外投資處副處長杭佑飛説,這個園區以政府搭臺、國有企業主導為開發模式,園區設立管委會,回應解決入園企業相關訴求。
昆山開發區發展領跑全省乃至全國。目前我省正推動探索以輕資産方式向埃塞俄比亞輸出經驗,先試點、再推廣,昆山標准將在其十幾個工業園區落地。不久前,埃方派來昆山觀摩學習的首批開發區管理人員已學成回國。
要素集聚事半功倍
走出去,到陌生國度投項目、辦企業、設園區,風險難免;若在一個中資背景的境外合作園區中,化繁為簡、變難為易則成為可能。
柬埔寨作為待發展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産品零關稅,企業所得稅免交6-9年。得益於這一政策優勢,紅豆集團近5年稅收增長都在20%以上。西港特區的建設,也讓許多柬埔寨居民的生活有了改變。住在附近默德朗鄉的阿美一家7口靠種水稻、養牛生活,年收入不到300美元。阿美在中方舉辦的夜校學會漢語,成了特區內中資工廠的翻譯,月工資三四百美元,哥哥、大妹也進了區內中資企業。家裏破舊的木質吊腳樓變成嶄新的磚瓦房,添置了電視機、雅馬哈摩托車等家當。當地70%以上家庭都有人在特區找到工作。
在坦桑尼亞,棉花每噸價格比國內便宜不少,當地工人月工資100美元,海企紡織坦桑尼亞公司年産棉紗近萬噸,相當於使用其全國棉花産量的1/6。李明説,去年以來他們在當地進行兩季棉花種植試驗,品質得到提升、産量提高4倍。園區計劃啟動後,他們物色棉花種植、技術指導等中方合作夥伴,並與坦方達成初步協議,計劃租賃數千公頃土地,培訓雇傭當地農民種植,在提高他們收入的同時,創造更多後道加工等工作崗位,增加坦桑尼亞外匯收入。
阿聯酋中阿産能合作示範區建設剛破題,運作優勢已經顯現,我省一些民營企業正等待入園。在杭佑飛看來,通過這種模式整合資源,避免企業單打獨鬥缺乏話語權等弊端,還能最大程度發揮政府機構優勢,幫助企業化解政治、法律、政策等境外投資風險。 (邵生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