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報道(陳穎):5月20日下午,作為江蘇發展大會重要活動之一的首屆紫金文化論壇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百餘位文化界、社科界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江蘇文脈傳承與創新”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央視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莫礪鋒教授發表了以《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江蘇文脈》為題的主旨演講。會議期間,國際在線江蘇頻道獨家專訪了莫礪鋒教授,請他就中國古典詩詞的大眾化普及進程談談自己的看法。

莫礪鋒在“紫金文化講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供圖 江蘇發展大會
莫礪鋒談《中國詩詞大會》:
十分贊成多媒體手段介入,電視節目對古詩詞普及利大於弊
一直以來,莫礪鋒都十分贊成將現代多媒體技術引入古典文學普及進程。視聽手段對文字傳播力的放大作用,引起了一部分原本並不關注古詩詞的電視受眾的興趣,激活了古詩詞自身旺盛的生命力。節目播出後,社會上也産生了許多非議,有人質疑古詩詞題目的題幹是否嚴謹準確、選手贏得比賽是否只能依靠背誦,甚至主持人的學術水準,也被一些人拿來大做文章。但是,這些微瑕並不足以影響這檔節目的走紅,它依然在公眾褒貶不一的輿論聲裏走上了“現象級文化事件”的高地。
也有人説,《中國詩詞大會》讓大眾閱讀古詩詞的目的變得急功近利。可是,即使記憶了大量的古詩詞,大眾又能即刻得到哪一種好處?還有人説,死記硬背古詩詞在中小學升學考試中過於功利,但現實卻是,即使在高考試卷中,古詩詞題幹所佔的分值也不滿7分,這個比例,對高考總分也難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真正在讀古詩詞的那些人,無非是性情得到了紓解,精神獲得了熏陶。因此,即使沒有詩詞大會,中國人仍然願意閱讀古詩詞。
大部分中國人兒時的古詩詞啟蒙篇目都是那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莫礪鋒上《百家講壇》後也收到許多觀眾來信,説自己家的小鬼頭,還不到幾歲就已能背誦一兩百首詩詞。古詩詞的文化啟蒙作用是一直都受中國人所推崇的,也是它們本身就有的價值。詩詞大會,只不過是運用多媒體的手段,在公共層面對古典詩詞進行推廣,雖然並未參與,但莫礪鋒個人亦十分認同。
莫礪鋒談現代人讀古詩詞的意義:
好詩詞一定是雅俗共賞的,經典篇章不會被歷史時代所局限
在莫礪鋒的認知當中,唐詩宋詞並非如今某些文人小圈子自封的所謂“雅文化”。在古代,詩詞作者並不會刻意將讀者分為雅人、俗人。比如白居易,他的詩,在發表前常常會請目不識丁的文盲老嫗聽一遍,直到她可以理解詩中之意,此篇詩作才算完工。再比如柳永的詞,在宋代是傳唱於燕館歌樓的妓女之間的,所謂的“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説的也並非是宋朝,而是當時宋的鄰國西夏,那裏當時是党項族的領土,與漢族分屬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區。這充分説明,柳永詞的傳唱度在當時是遍及周邊許多國家的。所以,好的唐詩宋詞,100%能雅俗共賞。
但是,唐詩宋詞中最古者,離今人已逾千年,稱得上是“老古董”了。讀這些“老古董”還有意義嗎?全唐詩5萬多首,起碼有1/3該被淘汰。所謂詩詞經典,都是被廣為流傳的,寫的東西是人類內心深處最普遍的喜怒哀樂、人的價值觀、人的生活態度、對於情感的一些看法、自我情緒的宣泄,和現代人是如出一轍的,也是直擊人心的。除了七情六欲,古人也談當代青年人談的那些東西,比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對青春與愛情的困惑,古人就像現代作家一樣,把這些東西碼成了最經典、最簡潔、最生動、最準確、最有靈性的文學文本。這些作品,在當今是很難被超越的,永遠都會有它的鮮活的生命力,別説只是過了一千年,哪怕再過兩千年,它也絕對不會過時。
莫礪鋒談文化界專家學者的作用:
我就是個導遊,領著讀者在最美的詩詞風景裏遨遊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傳統觀念裏,大眾對文化學者與專家的觀感基本如此。對此,莫礪鋒解釋道,學者的工作內容,並非僅僅局限于純學術研究,尤其是古典文學研究者,承擔的責任中,很大一部分就在於引導國民正確地閱讀古詩詞。這個角色近似于風景勝地的導遊,因為自己對每個有價值的景點都輕車熟路、了然于胸,所以知道應循著怎樣的路線帶領讀者“逛花園”。現在,市面上的詩詞普及讀物汗牛充棟,多如牛毛,品質卻是參差不齊,許多標榜“經典唐詩”的書裏,摘錄的卻並不是唐代的詩歌,許多讀者不明就裏,一股腦兒地讀下去,從此就被帶歪了。詩詞研究學者存在的意義,最終是為了讓這些經典能夠正確地普及、最大限度地傳承下去。專家自己在高校、書齋裏陽春白雪,民間卻曲高和寡,對古詩詞傳播沒多大意義,畢竟,唐詩宋詞的生命力,不應該僅僅活在書本中、博物館裏,還應該流傳在讀者的口頭上。
這些年,莫礪鋒除了上《百家講壇》聊唐詩,平時的寫作,已更傾向於為大眾服務,南大教研任務中所要求的學術論文,比重已下降到不到一半。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寫自己感興趣、讀者也有興趣閱讀的知識普及類讀物。比如《漫話東坡》,莫礪鋒卯足力氣、花了大半年時間才完稿,但它並不是一部學術性質的讀物,它只是介紹了關於蘇東坡生平的一些常識性的知識點。再比如《莫礪鋒詩話》、《詩意人生》、《唐詩與宋詞》,都是出於他的個人愛好,不納入學術成果。莫礪鋒説,他這樣下大力氣,出發點還是想普及唐詩宋詞。
嘉賓簡介:
莫礪鋒:江蘇無錫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文科院士)。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是新中國的第一位文學博士,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央視百家講壇系列講題之一《詩歌唐朝》著名主講人。
曾任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兼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部人文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陸游研究會會長等職務,著有學術專著五部,發表論文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