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地下10余米,“風光水綠”營造“地面感”
江北將建百萬平米“地下城”

江北新區“地下城”效果圖。
江北新區CBD近百萬平方米“地下城”設計方案又有新進展。記者從6月1日舉行的專家評審會上獲悉,該項目對綜合管廊佈置、步行者空間、車行系統、軌道交通系統等方案進行了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為了提升行人的舒適度,“地下城”將引入“風、光、水、綠”,為步行空間營造“地面感”。項目預計今年9月開工,6年內完成全部建設。
“地下城”是規劃中江北新區CBD地下空間的一期項目,位於萬壽路及橫江大道之間、沿定山大街兩側,總建設規模98.87萬平方米,擬建設地下綜合管廊、34萬平方米地下配套商業、58萬平方米地下停車場、6.87萬平方米公共空間,以及地鐵4號線、13號線、11號線、15號線區間段落和換乘站點。項目總投資約131億元,由江北新區公共工程建設中心負責組織實施,華東建築設計院、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日建CIVIL事務所三方聯合體設計,採取PPP模式由葛洲壩集團承建。
“地下城”最深處達地下40多米,其中地面以下2.2米為綜合管廊層、地面以下3米為步行者空間、地面以下7.8米為車行空間和停車區域,再往下就是軌道交通區域。“這四大功能空間再加上它們之間的夾層,‘地下城’一共有10層。”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第四事業部總經理牛斌説,江北新區“地下城”項目最大亮點就是一體化開發,消除了不同地塊、不同開發商、不同功能空間之間的全部壁壘,既減少了投資,又為今後一體化運營打下了良好基礎。以軌道交通為例,4條地鐵線“地下城”區間段和中央商務區站、濱江站等3線換乘站臺站廳將與其他功能空間一體化設計,部分工程同步實施建設。
根據專家顧問委員會的意見建議,設計團隊對步行者空間、管廊佈置、環路分級、地鐵站廳標高、公交首末站設置方式、能源中心落地可行性等技術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傳統的地下空間往往是相對封閉的,人們行走其間會有迷失感、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牛斌説,“地下城”將通過下沉式廣場等形式,在地面以下3米、10米、15米處的步行空間引入“風、光、水、綠”,通過交互疊錯的建築設計,將自然風和陽光引入地下層,營造“地面感”,提升地下空間的舒適度。
江北新區CBD的橫江大道、九袱洲路是兩條東西向交通幹道,為了分擔路面交通壓力,地下南北向的車行交通大平層增加了環路設置,建立“地下道路—地下聯絡道—地下車庫”的三級單向車行系統,使車輛能迅速在週邊快速路網和地下車庫之間轉換,釋放地面道路空間,提高出行效率與安全性。同時,地下車行交通大平層還將提供近1萬個停車位。
地下綜合管廊布設方案這次也有較大調整。原計劃管線綜合艙、燃氣艙、管廊維護檢修艙、雨水調蓄的“海綿艙”全部安排在定山大街路面下方。考慮到整體地下空間的安全穩定運營,新方案中“海綿艙”將往外移。
南京日報記者 馬金 通訊員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