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在國內率先對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進行制度設計 資料圖片
6月5日,江蘇省人社廳、江蘇省教育廳聯合召開全省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推進會。現代快報記者從會上獲悉,江蘇在全國率先對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進行系統制度設計,明確從2017年起,下放所有本科院校高等學校教師職稱系列和實驗技術職稱系列高、中、初級職稱評審權,並對民辦高校一視同仁。這次職稱評審權下放涉及的本科院校共有66所,16萬多名高校教職工。
評審權下放
高校自主職稱評審、自主發證
“將能下放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徹底下放到位。職稱評審權下放是這次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把該放的放好、放活、放到位。”江蘇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表示,改革明確從今年起,下放所有本科院校高等學校教師職稱系列和實驗技術職稱系列高、中、初級職稱評審權。其他輔系列(“以考代評”除外)中、初級職稱評審權一律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由省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職業資格)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各高校的實際情況依申請下放。
職稱評審權下放後,各高校將自主開展評審、自主頒發證書。為加強與其他專業技術系列高級職稱銜接,明確規定高校自主評審(初定)的輔系列職稱全省範圍內有效。這次職稱評審權下放涉及的本科院校共有66所,其中省屬本科院校31所,市屬本科院校5所,民辦本科院校4所,獨立學院25所,成人高校1所。為支持民辦教育事業發展,對民辦本科院校職稱評審權下放一視同仁。據統計,改革涉及全省16萬高校教職工。
評價標準
打破唯論文唯學歷傾向,突出師德為先
高校實驗技術系列首次設置正高層級
針對江蘇省高校實驗技術系列教師職稱層級設置不健全問題,修訂出臺《江蘇省高等學校實驗技術人員評價標準》,將目前未設置正高職稱的高校實驗技術系列設置到正高級,對應的名稱依次為實驗員、助理實驗師、實驗師、高級實驗師和正高級實驗師。
根據國家和江蘇省對人才評價改革的總體要求,按照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學科、藝術學科等不同學科領域,針對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並重型、社會服務型等不同類型教師崗位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標準。
對特殊人才通過特殊方式進行評價
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對特殊人才通過特殊方式進行評價。
允許各高校根據自身發展需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和崗位要求,制定各具特色的評審條件,原則上不低於《省定評價標準》的水準要求。
打破唯論文唯學歷傾向,突出師德為先
“評職稱不能簡單地數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看發表刊物的級別,形成論文崇拜,不能簡單地看學歷、看資歷,外語、計算機也不應該成為一票否決的‘硬杠杠’。”朱從明表示,江蘇明確,從2017年1月1日起,不再將外語水準與職稱評審掛鉤,取消職稱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雖然取消了門檻,但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可作為加分項。省人社廳和教育廳聯合印發的《關於聚力創新深化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樹立鮮明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價導向,注重對高校教師師德素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綜合評價。
將師德擺在高校教師評價的首位。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教師師德檔案。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民意調查等方式全面考察教師的師德,倡導科學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師德失范、學術不端“一票否決制”。
同時,突出能力業績。要求所有教師都必須承擔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師教學業績在職稱評價中的比重,充分調動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教學工作量評價標準,把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明確教授、副教授等各類教師承擔本專科生課程、研究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課時要求等。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扭轉重數量輕品質的科研評價傾向,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鼓勵高校推行競聘上崗制度
評價的目的是使用。針對江蘇省高校教師崗位特點,《指導意見》明確,高校要結合用人需求,在政府主管部門核定的崗位總量和崗位結構比例內科學設崗、按崗評聘。同時鼓勵高校全面實行專業技術職務任期制,創新事業單位崗位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競聘上崗制度,加強聘後管理,在崗位聘用中實現人員能上能下。
監督管理
超範圍評審的職稱一律無效
“越是下放評審權,就越要加強監督管理,避免一放了之,一放就亂。”朱從明介紹説,在下放評審權限的同時,將更好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切實維護職稱評審的公平公正。
比如在事中監管方面,要求不得超範圍評審其他輔系列高級職稱,超範圍評審的職稱一律無效;不得降低要求,違規設置評審專家庫;不得超崗位和超比例評審。在事後監管方面,對於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品質的,將暫停自主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評審權。(項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