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風雷諾華東區域校企培訓中心奠基儀式
三項全國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其中,“自動化生産線安裝與調試”和“信息安全管理與評估”賽項獲得一等獎的第一名——這是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日前開賽的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交出的成績單。這一成績,創造了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參加國賽戰績的歷史新高度。在這項由國家教育部聯合36家部委單位共同主辦的職業院校技能“國賽”上,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取得的佳績在全省高職院校中名列前茅,也讓全國職教界為之驚嘆。
屢創新高的成績單背後,是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根植長三角實體經濟60多年的厚積薄發,是無錫這一工商業名城孕育出的工匠精神綿延不絕的傳承發揚,更是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秉持“傳承工匠精神、打造‘大國小匠’”這一核心理念結出的纍纍碩果。60多年來,與時俱進的大國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代代蘇信人共同的精神基因。
厚積薄發 大國工匠搖籃
無錫自古即為工商業重鎮,這座城市不僅誕生了中國近代最先進的紡織等製造業,更成為上世紀引領中國製造業騰飛的“蘇南模式”的發祥地。
悠久的工商業文明和製造業傳統,正是孕育工匠精神的豐沃土壤。根植于無錫這一製造業高地60多年的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便是其中的領頭羊。
談到這次在“國賽”中再創歷史新高的佳績,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陸國平認為,這是學院60多年來厚積薄發的結果,也是傳承發揚職教工匠精神的水到渠成。“我們的校訓是‘養正修能’,要讓培養的學生具有尚德精神和出色技能,成為與時俱進的大國工匠。”陸國平介紹,根植于無錫這樣一座工商業名城,工匠精神早就與學院的基因融為一體,服務中國智造、為國造才,更是學院不可磨滅的精神內核。
成績單最有説服力。近年來,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國內各類技能比賽中頻頻獲獎,即使與全國知名本科院校同場競技也毫不遜色,學校人才培養品質穩步提升,畢業生也成為眾多知名企業爭先預定的稀缺資源。德國保時捷、法國雷諾、德國凱勒數控軟體、瑞士GF、聯想集團、中興通訊集團、海瀾集團、SK海力士半導體(中國)、華潤微電子、紅豆集團、蘇寧電器……近年來,與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深度校企合作的國際著名企業絡繹不絕。“競賽項目是教學過程的提升,具有榜樣和引領作用。在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同時,更要‘以文化人’,進一步培育學校的工匠文化氛圍,讓師生們通過競賽感受到大國工匠的自豪感,培養出更多具有真正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能的人才。”陸國平説。
以賽為媒 感受文化傳承
對於學校濃厚的工匠精神氛圍,參賽學生的感受最為深刻。
“鏖戰7小時的賽程,是鬥智更是鬥心。”來自機電工程學院的丁冬冬、凡增龍同學談起剛剛獲獎的比賽,感慨不已。
從年初開始,他們就和指導老師一起制定了訓練計劃,他們每天自發訓練超過12小時,在備賽最後階段他們更是吃住在訓練室,甚至生病都不願意休息。此次,他們從來自全國的79支參賽隊伍中勇奪魁首,獲得了“自動化生産線安裝與調試”的一等獎第一名。指導老師嚴惠告訴我們,除了為學生們獲獎感到驕傲外,她更看中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對工匠精神和學校文化的理解,“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做就做到最精,這種工匠精神,或許影響他們一生。”
2012年獲得該項目一等獎的褚建強同學,如今已是蘇州鈞信自動控制有限公司技術支持部的電器工程師。他感慨道:“參加技能大賽,讓我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學校深厚的文化積澱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始終以自己是蘇信人感到自豪。”
“對自己有信心,才能讓團隊有信心;每個人做到最好,團隊才能做到最好,這是我對工匠精神的感悟。”來自該校物聯網工程學院的戚月梁同學説。他參加的比賽項目是“智慧城市”構建,屬於團隊項目。項目分為4個部分,需要每個人單獨完成1個部分後,將4個部分貫通並順利運行,個人的小小失誤,很可能造成整個項目的失敗。“在幾十支隊伍同時比賽的場館裏,安靜得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大家都特別緊張”,戚月梁説。但他們化壓力為動力,相信自己,相信隊友,終獲 “物聯網技術應用”賽項一等獎。
獲獎的學生不僅把榮譽帶回了學校,也把他們的比賽精神帶到了同學中間。在他們的感染和帶動下,學生們課堂參與度和專注度提高了,學習氣氛更濃了,榜樣的力量也激發了同學們的競爭意識,更專更精的工匠精神成為同學們可以清晰看見的學校文化傳承。
為國造才 服務中國智造
在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席海濤看來,參加競賽的真正意義,絕不僅僅是技能競技本身,而更應以競賽作為一個支點,在推動學校文化內涵建設全面提升的同時,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水準,為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源源不斷地輸出優秀人才。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推進校企合作上取得的豐碩成果。今年初,在第十屆中國産學研合作創新大會“校企合作與創新創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憑藉校企合作項目“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聯手德國保時捷(中國),共建保時捷職業技術學院,共育世界高端企業服務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脫穎而出,成為全國13家獲獎高校之一,並獲得“2016年度中國校企合作好案例”。
事實上,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一直力推的校企合作已經成為中國高職教育的一種現象級模式,保時捷、雷諾、聯想、海瀾之家、中興、紅豆、蘇寧……這些世界級的企業都已經成為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合作夥伴,而且這個名單還在不斷延伸。
目前,學院已開展深度校企合作項目120余項,建成了保時捷職業教育學院、法國雷諾培訓中心、凱勒數控軟體培訓中心、GF加工方案體驗及培訓中心、聯想IT學院、中興通訊電信學院、海瀾商學院等一系列高精人才孵化搖籃。
通過與外界多種形式的合作,學院教師的技能、教學、研究、指導水準迅速提高,課程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的改革不斷深化,學生更是獲得了全面發展。“服務企業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就是服務中國智造,而不斷深入推進的校企合作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支點,它讓我們培養的人才更契合企業的需求,與中國的産業升級同步。”學院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人周海燕介紹,學校與新大陸科技合作,引入公司的物聯網智慧城市項目,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開發項目化課程,共建江蘇省物聯網融合創新實訓平臺,促進了項目資源轉化,實現了産學結合和校企合作由表層結合走向深度融合。
“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始終是我們辦學的核心。”物聯網工程學院院長顧曉燕説,學校不僅在校企合作上不斷探索前行,而且在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也是創新不止。比如,學校與中興通訊合作,引入其“4G全網建設技術”項目,並結合中興通訊在工程中的實際項目,把項目模組化,分解成課程,形成一套緊密度高、實用性強的課程體系,將企業真實項目轉換成教學所需。
“所有的創新都是為了培養更符合實際需求的人才,讓學生滿意,讓企業滿意。”席海濤表示,長三角向來引領中國製造業風氣之先,而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向來以服務長三角實體經濟為己任。目前,代表中國製造業發展方向的長三角正在歷史性的産業升級轉型過程中浴火重生,這也是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乃至中國創造演變的一個縮影。“長三角是中國製造的名片,我們根植於此,也希望成為長三角高等職教的一張名片。傳承發揚更精、更專的工匠精神,堅持為國造才,助力中國製造轉型升級,這是我們的基因,更是我們的使命。”席海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