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來自海峽兩岸政、産、學、研等領域的2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江蘇昆山,出席以“創新産業合作 促進融合發展”為主題的兩岸(昆山)産業合作論壇,匯聚兩岸智慧,共探合作新路。
攜手搶佔國際中高端價值鏈
根據海協會與海基會2011年達成的共同意見,在昆山和台灣每年輪流舉辦“兩岸産業合作論壇”,打造推動和深化兩岸産業合作的制度化平臺。論壇去年停辦一屆後,今年改由昆山産業創新研究院、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等民間機構主辦。與上一屆論壇相隔兩年,兩岸經濟和産業發展形勢已大不相同,但深化合作、共創雙贏仍然是兩岸業界的共同呼聲。
國臺辦副主任鄭柵潔在開幕式致辭中説,要珍惜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為繼續深化兩岸産業合作提供良好環境。鼓勵兩岸企業攜手應對國際競爭,以相互持股、合作創新、共創品牌、共定標準、共拓市場、産業鏈整合等方式,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華民族産業和品牌。
“這是一個新的全球化時代,分散化、多極化成為顯著特徵,也給兩岸企業更多的機會。”台灣電電公會最高顧問、台灣中華大學客座教授尹啟銘在題為《新全球化情勢下兩岸産業合作前瞻》的主旨發言中説,兩岸産業合作基礎深厚,在新形勢下要拓寬合作領域,聚焦目標産業,聯手推動轉型升級。
攜手共進,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市場的必然選擇。在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看來,面對新的全球競爭,應改變過去以“招商引資”或“培育生産製造能力”為主的合作方式,在共同構建産業鏈的基礎上加強研發創新的合作,在不同領域合作打造品牌,攜手搶佔國際中高端價值鏈的有利位置。
構建兩岸合作産業鏈供應鏈
“半導體是台灣産業‘火車頭’,約佔台灣整體GDP的14%。但這幾年大陸的半導體産業發展飛快,産業規模相對於台灣的比重由2010年的37.4%提至去年的82.5%。”在積體電路半導體産業分論壇上,工信部賽迪智庫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霍雨濤展示了一組數據。得益於智慧手機的快速發展,大陸半導體産業與台灣差距越來越小,甚至在半導體設計領域實現反超。但面對5G、汽車自動駕駛等新産品、新技術的全球競爭,兩岸半導體産業的合作空間遠大於競爭,“尤其需要在標準、技術、資本、産業生態等方面加強合作”。
這個觀點得到台灣資訊工業策進會産業情報所資深總監陳子昂的認同。他説,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壯和最聰明的,而是能夠對環境變化做出最快反應的。“大陸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某些産業肯定會存在競爭,合作是不變的主題,改變的只是合作方式。”
在智慧製造領域,兩岸都面臨從傳統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任呂鐵表示,可以充分利用大陸的市場優勢,成立兩岸企業主導、全球企業參與的智慧製造産業聯盟,在全球製造業體系中形成新的智慧製造技術高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則建議,成立兩岸産業合作技術研發服務中心、産業合作基金,構建兩岸合作的産業鏈或供應鏈,最大化地互補互利,避免惡性競爭。“兩岸産業升級合作要從一個更大的視野、更長的週期來看,既要只爭朝夕也要久久為功。”
“兩岸經貿豐碩成果得來不易,我們應珍惜過去累積成果並繼往開來。”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説,兩岸産業在創新與升級上有相互需求,部分産業也由互補轉變為競爭。但從兩岸經貿發展進程來看,只有以合作代替競爭,才能為兩岸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
昆山實踐,為兩岸産業合作樹立標杆
論壇開幕前一天,台灣製造巨頭富士康科技集團與昆山簽訂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昆山再投250億元,建設包括新能源電池研發中心及産業基地、智慧物聯科技新城、廢棄物處置及環境污染防治技術研發等一攬子項目。這一“大手筆”作為兩岸合作的最新案例,吸引與會代表的關注。
殷存毅表示,臺企最初出於成本和市場考慮需要到大陸設廠,而昆山抓住機遇,通過“親商、安商、富商”的優質服務吸引臺企集聚發展。現在面對新的全球競爭,台灣和大陸都屬於“追趕型”經濟體,都面臨産業轉型升級的任務,而昆山再次走在了前面。
蘇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書記姚林榮説,1990年第一家台資企業落戶以來,昆山始終與臺商融合發展、共同進步,臺企已成為昆山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昆山累計批准臺企超4770家,投資總額超572.3億美元,約佔大陸臺企的九分之一、江蘇臺企的四分之一。尤其是自2013年國務院批准設立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以來,昆山在兩岸産業深度對接、金融創新合作、貿易便利化、民間交流往來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豐碩成果。
論壇期間,鄭柵潔實地考察友達光電、捷安特、緯創集團、研華科技等龍頭臺企及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展示館等地。他表示,昆山台資經濟起步早、實力強,對臺工作力度大、效果好,是全國的標杆和典範。下一階段,昆山要抓住機遇推動兩岸産業優勢互補、精誠合作,為全國對臺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