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寧首期“村書記學堂”現場。 攝影 王俊
6月25日,南京市江寧區為村(社區)“當家人”開辦了一期別開生面的黨課——“村書記學堂”。6名“富民強村帶頭人”現身説法,200多名村(社區)書記認真聽講,省市黨校、社科院專家釋疑解惑,開啟了一場幹貨滿滿的“頭腦風暴”。
老王“三行淚”,石塘“三部曲”
橫溪街道石塘村5年前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至今,獲得“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鄉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7項“國家級榮譽”,開辦起135家農家樂餐飲、24家民宿。説起石塘的變化,村黨總支書記鄭濤講了一個故事——“老王的三行淚”。
故事的主人公是石塘村首批開張的農家樂老闆王宜成。以前,石塘村位置偏僻,到南京要1個多小時,兒子結婚後在城裏生活,平時不回來,老兩口經常深夜裏抹心酸淚,這是第一行淚;2012年搞美麗鄉村建設,村裏環境變好,老王辦起農家樂,開門營業當天晚上,老兩口盤點當天的收入,流下了激動的淚,這是第二行淚;現在石塘村名氣很響,遊客很多,兒子、媳婦一到週末就帶著小孫子回來幫忙,老兩口想想現在的好日子,流下了幸福的淚,這是第三行淚。
老王的三行淚,折射了石塘從偏僻窮村到美麗鄉村、特色小鎮 的“三部曲”,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1萬元增長到現在的4萬多元。這樣的變化,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黨組織示範帶動。鄭濤介紹説,石塘第一個拆自家披棚的是黨員,第一個開農家樂示範的是黨員,第一個加入村餐飲衛生協會的是黨員,第一個利用互聯網行銷的是黨員。如今,村黨總支又發起成立南京第一家村級電商服務中心,舉辦了兩屆全國“i創杯”互聯網大賽,建設互聯網特色小鎮。南京市社科院院長葉南客點評,石塘農民收入已逼近南京市民人均水準,但生活、居住成本要少得多。村民紛紛返鄉創業,一邊坐在家門口大把賺錢,一邊享受天倫之樂,親情、愛情、友情“三豐收”。
把百姓的事辦好,才是真本事
快速城市化的江寧,擁有城市型、農村型、過渡型三類村(社區),吸引大批大學生村官紮根基層。2012年7月,北大研究生熊康生來到江寧當上大學生村官,第一站是該區最早邁入“億元村”的東山街道章村社區。上班第一天,省勞模、老書記張文才對他説:“我們的一切工作,就是為了讓老百姓説共産黨好。”
“能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才是真本事。”從東山街道章村、佘村,再到天雲社區,熊康生始終銘記。天雲是城市型社區,沒有章村那樣的實力,安置群眾多、外來人口多,但是資産少、資源少。他帶領“兩委”幹部走遍社區6個小區的每個樓棟,走訪1200居民戶,梳理出社區“造血”功能不足、物業管理較弱、精細化服務不夠等重點問題,然後抓住江寧“副城東進”的機遇,增加社區集體資産,發展物業經濟,引進了9家社會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入戶陪伴、健康義診、手工娛樂、心靈茶吧等20多項貼心服務。
“天雲社區面臨的困境和破解的路徑,在我們城市型、過渡型社區很有代表性。”麒麟街道建南社區書記王傑説,社區一方面要服務麒麟科創城,一方面要增強造血功能、服務拆遷農民。為此,建南社區在新城建設中盤下12組門面房,集體收入達到400萬元,又向社會組織購買了初中課業輔導服務。“城裏的教育機構費用太高,對拆遷農民是筆不小的負擔,而孩子學習不能耽誤,社區來組織,就為農民減了負。”王傑説。
富民強村背後,都有堅強黨組織
江寧201個村(社區),村均集體收入413萬元。南京10個(村集體收入)億元村,8個在江寧。然而總體村強民富的背後,江寧還是有一些“欠發達村”。湖熟街道萬安村就是其中的一個,沒有工業基礎,發展鄉村旅遊也沒有優勢,過去集體收入不到30萬元。
年年扶貧年年貧,迫使村支書樊竹帶領幹部和社區群眾“換腦筋”,確立了內挖潛力、外借資源兩大方略“挖窮根”:一方面盤活現有土地、水面,搞精品蔬菜、特色養殖,一方面統籌運作幫扶資金,在街道工業集中區新建標準廠房,在江寧高新園購買優質物業,形成“兩個百萬元”的集體經濟增長點。村裏83名低收入分類扶貧,或安排公益崗位,或納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不讓一戶“掉隊”。
“每一個富民強村的背後,都有一個堅強的黨組織。強村首先要強班子,脫貧前提是換思路。”江寧區委主要領導感慨地説,村(社區)一頭連著黨委政府,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無論是落實政策、凝聚民心還是推動發展,村(社區)黨組織都是基礎、是核心。江寧今後將定期舉辦“村書記先鋒講壇”,比學趕超,激發基層黨組織幹事創業的精氣神,還要學習交流,增強黨員幹部引領發展的本領和能力,讓每一個村(社區)黨組織成為富民強村的“戰鬥堡壘”,每一名黨員化為帶領農民創業致富的“造血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