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搭臺,唱響産學研的“科技聯姻”,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旨在促進各行各業的技術孵化。在制藥業,一種新藥成為産品,則需要三個“十”的支撐:篩選十萬個結構、投入十億元的經費、研發十年以上的時間——學科轉化為成果,只是新藥研發的起點。
“藥大作為一所行業性大學,在産學研轉化方面致力於探索一條以技術實力説話、與企業連接緊密的高效道路。”7月4日,作為對接會受邀嘉賓,中國藥科大學校長、德國科學學院院士來茂德分享了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藥大創新經驗”和對實用性人才的培養之道。
創新“校企合作”,推動成果轉化
在中國藥科大學南京江寧校區,數百米之外,便清晰可見“Hr”標識,這是藥大與中國最具創新力藥企十強榜首——恒瑞醫藥在校內合作共建的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
在全國,這是把“企業實驗室”開進高校的首例:由藥大提供場地、研發所需的配套條件,企業自主管理,師生可以進入實驗室工作,共享校企各自規定的優惠政策,所取得的成果雙方按貢獻大小分配。
企業對新藥産品市場的需求很敏感,藥大則有新藥創制的厚實基礎,有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優勢。將這樣的各具所長緊密聯合,可以有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企業利用高校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還能共享學校的其他科技資源,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研發水準;另一方面,藥大可以引導和激勵科研人員,第一時間幫助企業解決新藥研發和生産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技術瓶頸。
“雖然環境、政策一定會影響到成果轉化,但‘是金子一定會發光’,我們努力創新促成轉化,要做的正是把能服務於百姓的産品留下來,發揚光大。”來茂德表示。
在“企業駐校”的模式下,藥大樓鳳昌教授與康緣藥業合作研發的銀杏內酯注射液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銀杏酸的毒性問題,這種用於臨床防治缺血性腦梗死的藥物,生産工藝簡單、成本低廉、得率很高。它的生産上市為中國近3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帶來希望。
近年來,中國藥科大學還為全國500余家企業的1650余項新藥和新製劑提供了關鍵支撐服務,成果主要轉化給省內企業,産生直接經濟效益1300多億元。
強轉化,還需用好“人”
強轉化,還需用好“人”。來茂德認為,提高科研人的理論與實踐能力,激發主觀能動性,是科研轉化的關鍵動力。
企業研發基地駐校,對於藥大師生來説更具有提升意義:他們能夠準確、及時地了解醫藥産業需求及技術需求,便捷地承擔項目,投入到科技開發和成果轉化中。如今,行業龍頭企業恒瑞醫藥、醫藥百強聖和藥業等投資近億元在中國藥科大學校園內建立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吸引藥大高水準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紛紛進入企業研發中心工作。企業和藥大科研人員實行獨創的“雙聘制”:直接打破人才單位壁壘,互聘互任,以“流動不調動”的方式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能力所長,科研人員流動期間所在單位的基本工資保持不變,績效工資由臨時聘用單位支付。
“藥大的學生‘好用’”——這是業界對藥大畢業生的普遍評價。重視理論與實踐的雙管齊下,藥大將對學生的培養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兩類。來茂德介紹,學校首先重視化學、生物和醫學基礎的理論培養,“研究型”人才走出校門後,可以投身於研發機構、高校教育。另外,學校也提供硬體設備,加強學生“認識藥”與“做藥”的能力,包括醫學博物館、中藥植物園、學校GMP實訓中心和模擬藥房。
“一切創新的基礎都在於實踐”,來茂德這樣總結。
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生命越來越關注,藥學一直被稱為“朝陽”學科,創制新藥一直是業內的追求。“大院大所對接會的召開,將促進醫藥領域的成果轉化。”來茂德希望,在本屆對接會中,可以充分促進知識流動、推動新技術的開花結果,為建設江蘇一流的新藥創制産業鏈添磚加瓦,造福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