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下的“南京眼”璀璨絢麗。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余 萍攝
原標題:聚焦揚子江城市群建設① “一群城市”聚變“一個城市群”
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兩大國家戰略的融合交匯地帶,建設揚子江城市群,是江蘇省委省政府紮實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的重大戰略決策。近日,新華日報記者與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智庫專家同行,赴江蘇省沿江八市深入調研,多維度觀察揚子江城市群建設。今天起,新華日報同您一道,溯江而下感知這一江蘇發展的新脈動。
從空中俯瞰,長江宛若一條扣帶,係在祖國的腰腹。進入江蘇,這條美麗的扣帶又被賦予一個新名字——揚子江。由揚子江蜿蜒綴連的江蘇沿江八市,仿佛是扣帶上璀璨的珍珠,在中國版圖上熠熠生輝。
珠聯璧合,心向未來。去年10月,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全省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構想,“把長江沿江城市作為一個大的板塊,打造揚子江城市群,促進沿江地區發展能級的整體提升,使之成為未來江蘇幾個城市協同發展最主要的增長極”。當年11月,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鮮明提出,要順應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進城市化的大趨勢,推進沿江城市集群發展、融合發展。今年6月20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寧召開座談會,深入研究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問題。
“揚子江城市群”,一個全新的發展概念破繭而出。
一個更高站位、更寬視野的戰略選擇
“江蘇無論是參與未來國際競爭還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都需要構建新的戰略載體,建設揚子江城市群是現實選擇。”這是省委書記李強的思考。
“建設揚子江城市群,是江蘇著眼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吳政隆對此高度認同。
回顧世界發展史,打造城市群推進城市化是大勢所趨。從美國東北部、北美五大湖、日本太平洋沿岸等世界級城市群發展歷程看,當城市化率超過70%以後,以往單個城市發展的模式逐漸改變,城市之間日益趨於抱團發展、集聚發展。
世界銀行報告透露,地球上1.5%的土地上聚集世界一半的生産活動。在日本,3500萬人擁擠在東京這塊不足日本總面積4%的土地上,實現超過日本60%的經濟總量;在美國,2.43億人集中在僅佔全國總面積3%的城市群,成為世界生産率最高的城市區域。可以説,城市群是全球經濟重心轉移的重要承載體,也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核心區。
目前,江蘇省沿江城市城鎮化水準超過70%,每萬平方公里城鎮密度達74個,城市發展必須善做“聚”的文章!
國際競爭也同樣越來越表現為城市群的競爭。在全球要素分工的新階段,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爭相匯聚到最有效率的地方,而城市群成為世界各國提升要素集聚力、搶佔發展制高點的“必殺技”。美國2050發展戰略就提出,以10個或10個以上的巨型城市區域高水準發展,吸引更多高端要素流向美國,佔據全球價值鏈高端,確保國際競爭的霸主地位。
“江蘇沿江城市集聚了全省最豐富的經濟、科教、人文等要素資源,以佔全省近一半的面積,創造了全省約80%的經濟總量,是江蘇發展的核心區域。猶如發動機一般,這裡的發展直接決定了江蘇經濟發展的品質和高度。” 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表示,在新的發展潮流下,沿江八市要參與國際競爭、引領區域協調發展,光靠自然形成的“一群城市”是不行的,必須形成緊密聯繫、有機融合的“城市群落”,整體上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發展層次和水準。
一個拉緩梯度、促進協調的戰略考量
打造揚子江城市群,有利於深化實施全省功能區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我省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發展的梯度差異仍然較大。究其原因,一直以來,蘇中與蘇南長期受長江阻隔,雖然近年來融合步伐加快,但要素流通仍然不暢,城市協調仍然不足;而蘇北受蘇南輻射梯次遞減、力度更弱。
新華日報記者在採訪中就發現,認為與蘇中蘇北聯動融合發展主要是單向利益輸出,導致極少數蘇南幹部對與蘇中、蘇北的融合積極性不高。在蘇南某市,一位政府官員在接受新華日報記者採訪時反復強調,“我們認為,揚子江城市群融合發展,並不一定就是指跨江融合,更應該重視蘇南城市之間的融合,以及與上海的融合”。
泰州位於長三角核心區的邊緣,是沿江八市最早探索跨江融合的地區。建設已有14年的江陰—靖江工業園區是我省最早跨江共建園區之一。然而,記者在這裡採訪時發現,曾經的示範園區如今輝煌不再,“多頭派駐一頭管理”的模式備受質疑,甚至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負擔,雙方都抱怨連連。泰州市社科聯主席倪郭明指出,泰州等處於滬寧之間的“斷裂點”上,南北傳導的功能較弱。江陰、靖江兩市14年的實踐證明,跨行政區的“軟融合”還是缺少內在驅動力。
成長春認為,打造揚子江城市群,就是要打破三大板塊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壘,讓各地摒棄“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方式,找到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使蘇中、蘇南進一步融合,沿江城市一體化發展,形成更為強大的經濟增長核。
一個呼之即應、贏得點讚的戰略共識
新華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蘇南,還是蘇中、蘇北,更多有識之士對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翹首以盼”。
“加快促進揚子江城市群融合發展,推進中部崛起,泰州的發展願望最為迫切!”泰州市委書記曲福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縱觀揚子江沿線城市,呈現“兩頭肥胖、中間瘦弱”的格局。處在“腰部位置”的泰州,既沒有南通那樣靠近上海的“地緣優勢”,也沒有揚州“寧鎮揚同城化”那樣明確的板塊定位。隨著揚子江城市群一體化建設的提出,泰州有望實現“中心開花”“北岸崛起”!
丁大衛曾先後擔任南通市委書記、無錫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從無錫市中心到南通市中心,走蘇通大橋大約140公里,走江陰大橋則在138公里左右,而走2019年通車的錫通大橋,不到90公里。”他用這組脫口而出的數據向記者説明,揚子江城市群的融合發展是多麼重要。“前不久,無錫蕩口古鎮一畝地拍出580萬元高價,為什麼?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錫通大橋即將開通,南來北往更加方便順暢!”他認為,無論對於蘇南、還是蘇中,“跨江融合,是發展之需,也是水到渠成”。
在履新不久的南京市發改委主任沈劍榮看來,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對於首位度並不高的南京來説是一場歷史機遇,南京要發揮特大城市帶動作用,實施跨江融合發展戰略,引領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在“群”內,作為“群主”的南京可以充分發揮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高原和高地作用。
“以‘揚子江城市群’一體化整合江蘇沿江區域發展,能夠彰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城市群國家戰略實施中的江蘇使命、江蘇作為和江蘇標記。”成長春説。
潮平兩岸闊。一條奔騰入海的揚子江,正激發起沿江八市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共建合力。城市群深度融合,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補、整體聯動的空間新格局,實現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必將引領各市從各自揚帆競逐躍升到組成航母編隊,共同駛向蔚藍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