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蘇北發展座談會上,江蘇省委主要領導同志要求蘇北地區不做傳統老路的跟隨者,努力探索生態綠色發展新路,可謂“點穴”到位、“把脈”精準、“定位”明確。6月20日宿遷市綠色發展大會上,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要求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徑指明瞭方向。
作為泗陽縣工業經濟主戰場,泗陽開發區如何有效避免簡單複製蘇南發展模式,不走先污染後治理、拼政策拼資源成本的老路?如何調整好自己的發展方式和路徑,發揮好自身潛力和生態優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思考:
一、明確産業定位,建設綠色工廠。生態是底色、發展是根本、産業選擇是關鍵。發展生態經濟要靠一個個具體的項目支撐,沒有項目,經濟就無從談起。要選好産業發展方向,圍繞産業基礎和最能體現泗陽資源稟賦的優勢産業,發展增量、優化存量、提升品質。按照“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産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標準,精心打造一個個綠色工廠,推進形成家紡、家居及食品綠色高端主導産業。一要招引項目發展增量。要圍繞産業抓招商。嚴守環保門檻、生態紅線,從源頭上把好項目品質關、技術關和環保關,頂住壓力沉住氣,著力招引符合主導産業發展方向、具有較高裝備水準、生産工藝生態環保的科技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堅決杜絕引進(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落後技術落後工藝落後裝備的)“三高三落後”項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全力招引,又要精挑細選,多引進像金牌廚櫃這樣的行業龍頭,打造産業地標,做大總量、做優品牌、做強産業鏈。二要升級改造優化存量。出臺激勵政策,以獎代補,引導存量企業加快環境提升、技術改造、裝備升級,清除一批“破危差”,盤活一批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壯大一批帶動力強的項目,打造一批小而精、優而美的精緻型企業,推進中小企業走向專、精、特、新,推動中低端産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提升。三要強化管理提升品質。突出“263”整治和企業規範經營,制定負面清單,建立長效機制,清理小化工、取締小鍋爐、鋼鐵去産能,嚴格規劃控制、規範整治,全面有效提升企業生産管理、內部環境、外在品牌形象。
二、注重功能完善,打造美麗園區。堅持“一區多園”理念,構建綠色産業體系,注重形態開發與功能開發並重,推進産業集聚、企業集中、土地集約,切實提升園區承載力、吸引力,打造有品質、有效益、有特色的綠色循環園區。一要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按照精細化、精緻化、精品化要求,加快40k㎡建成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形成“十三橫十二縱”路網格局,完善雨污管網、水電氣熱、網絡通訊等配套設施。二要做足水綠文章。以改善河道水質為重點,疏通河道溝渠水系,加強生物凈化,嚴禁污染入河,整治黑臭水體;以提升綠化覆蓋率為目標,通過加快主次幹道、河道溝渠沿線綠化完善工程,引導“見縫插綠、宜綠則綠”,有效規避“鋼筋水泥森林”,加快建設“花園式園區”。三要提升“三廢”處理能力。強化“五亂”治理,嚴格截污控源,推進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實現企業固廢全部無害化處置、廢水全部接管處理,廢氣全部達標排放;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産,産業循環式組合,搭建資源共享、服務高效的公共平臺,打造水清河秀、廠在林中、人在綠中的園區美景。
三、優化要素配置,發展生態經濟。以建設綠色循環園區為目標,推動生産方式綠色化轉型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一要堅持低碳發展。鼓勵企業採用先進節能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先進管理方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低碳發展。二要推進循環利用。實施循環化改造工程,建立資源再利用、再循環機制,構建綠色産業鏈和資源循環利用鏈,提高能源資源循環、減量利用水準,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三要推廣清潔能源。完善熱、氣管網的整合、建設和運營,加快熱電聯産項目建設,推動天然氣管網、分佈式屋頂電站建設,實現供熱、供氣管網主、次幹道全覆蓋。四要整合要素資源。創新建立分類分檔、公開排序、動態管理企業評價制度,實施要素資源差別化政策;完善管理制度,推進多規合一,多評合一;建立投入機制,盤活存量,釋放資源空間,向優質項目傾斜;建立扶持獎勵政策,打造金融生態品牌;優化土地、用工等要素保障,全面服務高效益、高産出、高科技、高成長型企業集聚發展,倒逼落後、過剩産能退出、低效企業轉型,創造安全、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全面助推工業經濟健康、持續、生態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我們將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探索發展新路、創新工作舉措、務實工作作風,著力打造綠色産業、生態園區,加快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産業特色鮮明、經濟實力雄厚、發展質態優良的東部工業新城。(文/泗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史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