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來自15個國家的青年歌唱家能唱《茉莉花》、會説中國話——音樂搭橋,西方歌劇對話東方山水

圖為iSING!藝術節活動現場。攝影 董晨文
當西方歌劇牽手東方山水,將是怎樣的一種藝術體驗?8月5日,參加iSING!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的學員們來到江蘇蘇州博物館,為觀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的夏日音樂會。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名學員以蘇博的“山水空間”為背景,演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飲酒歌》兩首作品。“快閃”結束,學員們又轉戰室內,演唱了《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等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的多首經典作品,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此次“快閃”,是iSING!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創立於2011年的該藝術節開創了西方歌唱家用中文演唱的先例,旨在培養一批具有東西方文化視野和全面藝術修養的青年歌唱家,是中外文化交流與漢語國際推廣重點項目。本屆藝術節7月下旬在蘇州開幕,來自15個國家的43位中外青年歌唱家以及13位國際知名歌劇專家齊聚江南水城,以歌唱為載體,實現東西方文化交流。
藝術節的學員選拔跨越全球,在舊金山、博洛尼亞、柏林、北京等地進行面試,最終有43名青年歌唱家得到全額獎學金,獲選參加為期一個月的藝術節。其中,來自國外的歌唱家有22名。蘇州交響樂團副團長、本屆藝術節歌劇藝術指導朱蕙心告訴記者,“裏面有一部分是老學員,之前參加過藝術節。但還有不少新學員,他們雖然對中國很感興趣,但連中文都不會説。所以,這些學員每天還得先上兩個小時的中文課,我們教會他們説簡單的中文,唱《茉莉花》等民歌。其實,對他們來説,學唱中文歌不是特別難的事情,關鍵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機會,增進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讓更多人了解中國。”
通過幾天的培訓,借助新華日報記者手機播放音樂的伴奏,來自美國的“95後”低男中音Jose Rubio已能簡單哼出《茉莉花》的旋律,他在和新華日報記者交流時就説,“之前只是在網上看過與中國有關的圖片和視頻,但這次真正來了之後,還是感覺有很大不同。電腦裏,可聞不出‘東坡肉’‘松鼠鱖魚’的香味,哈哈。”除了美食,Jose Rubio還愛上了“拼音”,更愛上了中國的文化和音樂,“這段時間,每天一起床就聽中文歌、學中文,回到美國,會與朋友分享在這裡學習的一切。我相信,如果我到時來一首《黃河頌》,你説他們會不會‘大跌眼鏡’?這個詞我用得對吧?”
在很多歌唱家看來,參加iSING!藝術節就像一次對東方文化的體驗。克羅地亞女高音Barbara告訴記者,“這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課堂,可以幫助我們從各個層面了解中國的音樂和文化。我去年畢業,剛剛開始歌劇職業生涯。我一直在尋找機會,希望能走出克羅地亞,通過這次培訓,讓我發現了更多可能。”
來自鹽城的“95後”低男中音卜樂是上海音樂學院大一的學生。2017年已經是他第二年參加iSING!藝術節,“我非常感謝iSING!,它讓我看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卜樂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他在訓練營裏跟國際導師學習期間,不僅學會了聲音過渡技巧,更看到東西方音樂的特色。2017年,美國導師還推薦他去威奇托州立大學面試,“我已經通過面試,9月就將前往美國繼續學習音樂知識。”
作為本屆藝術節藝術總監,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把藝術節當成自己的“孩子、老朋友和戀人”。他説,“我們的宗旨,就是讓西方年輕歌唱家學習中文和中文演唱,希望中文能夠逐漸成為世界歌劇舞臺上的戲劇語言。對這些西方的年輕歌唱家來説,他們在這裡學習生活的一個月,在加強對東方音樂和文化感性認識的同時,也讓中國故事的傳播,有了更多渠道。”
8月27日,本屆藝術節將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舉行閉幕式音樂會,並將於8月29日在江蘇大劇院舉辦專場音樂會。屆時,觀眾可以一睹東西方音樂交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