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古彩戲法中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七彩的夏日”系列活動 惠及400余未成年人
8月10日下午,蘇州泰伯廟的吳門書道館裏不時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一場精彩紛呈的“中國傳統古彩戲法”主題互動活動讓孩子們過足了成為一名小小魔術師的癮。這是“家在蘇州·e路成長”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泰伯廟)——2017年“七彩的夏日”暑期系列活動的一場,由江蘇省蘇州市文藝之家主辦。2017年暑假以來,文藝之家已經主辦了“古城墻保護小小考古專家”、“剪紙與宮燈”、“蘇派盆景”以及“中國傳統古彩戲法”等4個主題的14場公益活動,共有400余位未成年人從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8月10日的活動特意邀請了蘇州市雜技魔術協會會員劉泰勇用表演加教學的方式和孩子們互動。劉泰勇還表演了《空壺取酒》《鴛鴦棒》等古彩戲法,令孩子們眼花繚亂。參與活動的東中市小學學生,不單了解到古彩戲法,還在劉泰勇的指導下學習變戲法,感受到了傳統文化魅力。
古彩戲法
這種中國魔術已有4000年曆史
古彩戲法屬中國魔術中的一種,指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具有典範性魔術(戲法)節目。
魔術在中國古稱幻術、戲法,中國的魔術距今約有4000年曆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進行表演,最早出現在西元前108年,西漢武帝劉徹舉行了以“魚龍曼延(魔術)”和“百戲(歌舞雜技)”為主的表演招待國外使臣。
隋唐時期,宮廷魔術與民間魔術並舉,繁榮發展;宋代出現了“瓦舍勾欄”的娛樂場所,流浪藝人眾多,並産生了著名的魔術團體(如南宋“雲機社”)。此時魔術分科也越發精細,並形成了“手法、撮弄、藏厭(挾)”三大體系。
至明清時期,魔術鮮見於宮廷,主要存在於民間,分“撂地(流浪藝人劃地為臺表演)”和“廳堂(藝人受召于富貴人家表演)”兩種方式。
從古到今,戲法不僅豐富了宮廷、民間的娛樂生活,滿足各階層的需求,還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大放異彩,中國的古彩戲法是世界魔術寶庫中最璀璨的瑰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