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空間受限、企業外遷,南京鼓樓區這樣應對挑戰——城區突圍,理念比土地更寶貴
落實治國理政新方略 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
作為城市的起源地,中心城區經過多年發展,普遍面臨空間不足,功能老化、新城新區紛紛崛起等發展挑戰。
江蘇南京市鼓樓區一向被稱為江蘇省城第一中心城區,日前,該區公佈上半年發展數據,全區商務商貿增幅27.8%,軟體互聯網業增幅32.4%,文創旅遊業增幅16.7%,全區樓宇稅收增長28.2%。告別撿到籃裏都是菜,聚焦三大服務性産業,江蘇南京市鼓樓都市服務業開始發力。
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鼓樓區區委書記張一新認為,鼓樓發展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土地,有沒有資金,而在於理唸有沒有轉變。摒棄行政的、計劃的、傳統的、經驗的陳舊思維,用科學的、法治的、市場的、專業的理性思維謀事幹事,活力會像地下泉水,汩汩噴涌。
據透露,國內一頂級商務商貿綜合體將落戶鼓樓,項目建成運營後,每平方米的稅收將達萬元以上。
2017年畢馬威在全國的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鼓樓,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南京鼓樓已集齊三家,全國無出其右。
這類高端企業的落戶,足以説明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依然有強大號召力。
細究令人振奮的數據,鼓樓發展也隱含著危機。以商貿商務産業為例,鼓樓5家重點商業體,每家每平方米年銷售額不到1.5萬元,而同城德基廣場單位面積銷售額達4.68萬/平方米/年,德基一年的年銷售額總額是鼓樓5家商業體總和的六七倍。
樓宇經濟是城區經濟的重要支撐,1萬平方米以上的規模商務樓宇,鼓樓區有95幢,總建築面積519萬平方米,億元稅收樓宇達15幢,樓宇內入駐企業4500多家,樓宇稅收總額佔全區總稅收近四成,樓宇經濟成效顯著。但計算樓宇産出效益,鼓樓和國內一線城區存在較大差距。據測算,南京鼓樓區樓宇單位面積稅收貢獻1816元/年/平方米,而北京西城區和深圳福田區超過7000元/年/平方米。
主導産業業態低端、分散,土地和資金沒有發揮較好的效益,寸土未能實現寸金。如何從源頭定位把關,走向産業高端,鼓樓亟待一場自我革命。
隨著湖南路商圈改造的推進,未來5年,僅這個商圈就將陸續增加商業面積77萬平方米,加上現有的47萬平方米營業面積,湖南路商圈將成為逾百萬平方米商務商貿集聚區。
中心城區受黃金地價影響,走過不少彎路,土地效益的體現不在於拍出多高的地價,而在於有沒有培育引進高附加值産業,能不能源源不斷地增加稅源。
鼓樓區提出,引進項目要嚴把“産業”“規模”和“産出”三個門檻,珍視空間效應,從總量導向轉向“以畝産論英雄”,考核單位面積的産出率和貢獻率,新引進樓宇企業,每平方米年均貢獻要達到5000元。
南京中心城區的辦公樓宇大多産權分散,甲級寫字樓稀少,不利於引進需要租賃大面積辦公場所的高端商務企業。在山西路等重要地段,沿街商鋪産權分散,提升業態困難重重。
從源頭把控,鼓樓區將協調政府部門,在土地掛牌中設定自持比例、掛鉤特色産業、定向銷售等掛牌條件,努力把控分割出售關。
鼓樓區軟體信息産業增幅較大,但産業總體規模偏小,佔全市比重不到4%。前幾年,隨著四家大型企業“外遷”,産業規模一下就下降40%。隨著南京各大新城新區崛起,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對於“人腦+電腦”的軟體産業,搬遷極為容易,在鼓樓成長的成熟優質企業已有多家外遷。
華訊方舟落戶鼓樓,這家公司核心技術涵蓋通信自組網、保密列印、特種晶片、衛星載荷、增強現實等行業,産品應用於多項國防裝備以及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業內認為,華訊方舟南京公司在未來三五年內將爆髮式發展,成為百億級的行業領軍企業。
從全國看,軟體互聯網業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鼓樓提出軟體産業要達千億級,要培育百億級的軟體龍頭企業。南京鼓樓國家大學科技園黨工委書記許小衛介紹,鼓樓區發展軟體信息業有其它地區難以媲美的諸多優勢,未來進一步完善軟體互聯網的相關産業政策,探索公司化運營實現突破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