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日前報道,京東旗下一款名為“京東微聯”的智慧家居應用軟體,在沒有明確告知用戶的前提下,擅自將用戶輸入的WiFi密碼上傳至伺服器,京東則辯稱已經告知用戶了——就在《用戶使用協議》的第六條裏。
在註冊網站會員、安裝軟體的時候,一般都會跳出來使用協議還有法律聲明什麼的,洋洋灑灑動輒幾萬字,你看嗎?反正我基本不看。除了懶,還因為看不大懂。就説京東的這份《協議》,沒有專業背景的用戶就算從頭讀到尾,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按道理,像上傳賬號密碼這種比較重要的行為,系統應當進行二次提示,但對用戶來講,就算收到提示,看得懵懵懂懂閉著眼睛點“確定”的大有人在;一遍遍接收提示、授權確認,使用體驗顯然也會打折扣。很多用戶正是因為嫌麻煩才索性授權的,有的人甚至樂得服務商全盤包辦不給提示。這時,用戶其實是把個人信息安全等權利託付給了服務商。
然而服務商並不總是可靠的。在提升用戶體驗與保障用戶信息安全之間,許多服務商更願意選擇前者,因為體驗流暢吸引更多用戶,最大的受益者是服務商,而信息安全一旦出現漏洞,為之焦頭爛額的主要是用戶。京東技術人員稱,那些無需上傳WiFi密碼的系統,不能像“京東微聯”一樣跨品牌、跨品類連接智慧設備。顯然,“京東微聯”的所謂“良好使用體驗”,正是以悄悄上傳WiFi密碼的安全風險為代價的。
據悉“京東微聯”正在進行技術方案調整升級,但在我們身邊,類似隨意授權給個人信息安全帶來嚴重隱患的例子還有很多。上個月,騰訊與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超兩成Android應用越界,在自身功能不必需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權限,可見,獲得了用戶授權的服務商,並不都像人們希望的那樣老實本分。
網絡運營商的行為,要靠網絡安全相關法規和工信等部門出手規範,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製造信息安全風險的不止是部分服務商,許多用戶自己也有份。比如,網絡安全人士多次提醒人們,不要輕易接入陌生WiFi和熱點,“WiFi萬能鑰匙”等APP仍有很多人在用;家庭攝像頭一度走俏市場,不久前,近萬個攝像頭被非法入侵……
用戶必須學著保護自己。隨著“互聯網+”智慧服務的花樣越來越多,描述設備和服務的專業語言,越來越讓人看不懂,大家都去研讀冗長的協議確實很難,但在儘量掌握常識、更新知識的同時,至少可以對“黑科技”們多留個心眼兒。就現階段市場化的技術水準而言,有些智慧設備服務的用戶體驗提升到了一定程度,信息安全風險也會提升。就像護膚品、保健品,如果效果太顯著,消費者當本能地考慮一下裏面是不是含有激素之類的成分。授權“服務”之前,多從信息安全的角度想一想,這種懷疑的態度,未必適用於所有情況,但能給我們多一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