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夥玩出魚菜共生“升級版”已申報5項發明專利,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水體生態循環
攝影 濮建明
“農民CEO”陳志傑坐在“指揮中心”裏,通過物聯網檢測系統,實時監測水體的流量、融氧以及養殖空間的溫度、濕度等數據,實現精準化養殖和種植。
養魚的水,精準過濾後,變成了自帶有機肥的種菜“營養液”;種菜的水,養分吸收後,又變成了適合養魚的清水。江蘇張家港市“85後”小夥玩出魚菜共生“升級版”,申報了5項發明專利,構建了水體循環生態圈,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神奇效果。
8月17日,在位於張家港市鳳凰鎮的紐艾農業科技公司,“農民CEO”陳志傑坐在舒適的“指揮中心”,眼睛盯著顯示屏上的各項數據。陳志傑對記者説:“通過這套物聯網檢測系統,水體的流量、融氧、pH值、溫度以及養殖空間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都能實時呈現,進而實現精準化養殖和種植。總共18畝的基地,只需要1名工人打理。”
魚菜共生,一般是用泡沫板等浮體,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放到魚塘裏進行水培種植。
“這种老辦法生態效益不錯,但經濟效益不明顯。”陳志傑説,養魚的水需要鹼性,種菜的水需要酸性,“傳統的魚菜共生,水只能配成中性,無法實現種養效益最大化。”
魚菜共生不是新鮮事,陳志傑卻玩出了新花樣。陳志傑説:“我們的魚菜共生是共飲一池水、種養相分離,通過水體酸性鹼性的循環轉化,實現種養效益最大化。”記者看到,陳志傑的基地裏,“魚池”藏在廠房中,佔地僅1.5畝,由32個直徑3.5米、高1米的“大水缸”組成,採用純氧養殖。“魚池”通過管道連著過濾池,水體經過物理過濾和生物過濾“兩道關”,魚糞中的氨、氮類物質就轉化成了硝酸鹽類物質,成了生態的種菜“營養液”。然後,“營養液”澆灌到無土栽培的果蔬中,果蔬吸收水體中的硝酸鹽類物質,凈化過的水又可以重新用來養魚。陳志傑説,
“傳統循環水養殖,每天補水率達到50%,我們的補水率只有5%,並且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
經過測算,該基地首期投用16個“大水缸”養殖翡翠斑的年産量可達2萬千克,每500克售價達88元,並且是恒溫養殖,魚的生長期從原來的12個月縮短到8個月。陳志傑説,“外塘養殖畝産大約是2000千克,我們的産量是外塘養殖産量的10倍。”同時,無土栽培的蔬菜、水果等,畝産值可以達到5萬元,“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創業選擇到田頭,陳志傑嘗到了“甜頭”。在不久前落幕的“創青春”江蘇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上,陳志傑團隊獲得了第9名,申報膨脹式生物過濾器、半閉環魚菜共生系統等5個發明專利,讓陳志傑感覺做農業也可以“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