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根據材料尋找線索,線上線下發佈信息 南航學生助“江南孤兒”尋親
通過自己的宣傳,助力孤兒尋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愛伴花開”團隊的10名學生在一個月的暑期時間裏,與江陰尋親協會見證了許多“江南孤兒”與家人團聚,在贈人玫瑰之餘也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江南孤兒”主要指的是在1959年到1963年期間,由於江南地區大饑荒爆發,被父母一批批送往異鄉的5萬多名嬰幼兒。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當年的嬰兒也成了半百老人,他們想要尋找自己的根。
“我們原本是去南京市區的孤兒院調研孤兒生活現狀的,在孤兒院做志願的過程中,偶然得知了江陰尋親協會這個組織,於是申請加入。”學生團隊隊長萬旅是南航大三的學生,她口中的江陰尋親協會是一個致力於尋親的志願組織,在過去6年幫助了132個家庭成功團聚。
一加入協會,“愛伴花開”團隊的成員們就投入到了緊張的志願服務工作中。他們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根據尋親人士的登記確定他們最有可能被送到的社區和福利院、線上通過微信平臺發佈尋親啟事、線下在允許的地方貼宣傳單。他們還在網上發起了眾籌,希望能為協會籌到更多資金用於救助。因為協會成員主要以中年人為主,有些人不太會使用智慧手機,涉及宣傳的工作就被隊員們承包了下來。
“蘇州大學為協會建立了專門的尋親基因庫,所以尋親人士只要登記信息,後面就只需要採集血樣等待比對結果就行了。在這種情況下,前期的宣傳顯得格外重要。”隊員寇繼元説。
“有些視頻文字方面的工作還真需要這些孩子們來做才行,我們都不太懂。以前還感慨孩子比不上我們,現在看來他們也有他們的長項啊。”江陰尋親協會會長李勇國對隊員們的表現讚嘆不已。
山東臨沂的王慶龍一直想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可是養父母一直隱瞞領養信息,王慶龍也只好放棄。直到某一天他看到協會在互聯網上發佈的尋親信息,他將自己的無奈與隊員們傾訴。隊員們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協作,成功説服了王慶龍的養父母,説出了王慶龍的領養信息。得到信息後,隊員們立刻寫了一篇尋親啟事,發佈到了江陰尋親志願者協會公眾平臺。沒過多久,就幫王慶龍找到了親人。
“王慶龍和父母團聚那天我們也在,整個村子就跟過節一樣熱鬧,看到他們最終團聚的一幕,我們每個人都是又感動又開心。我們都覺得自己做的事特別有意義。”隊長萬旅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