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在我市激發廣泛共鳴 傳遞公平正義理念 播撒法治信仰種子
“法者,治之端也。”8月18日以來,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在中央電視臺熱播,掀起收視高潮的同時,其中傳達的法治理念也在社會上激發廣泛共鳴。《奉法者強》、《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在觀眾眼中,專題片生動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抉擇的場景,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歷史性變革和輝煌成就的全面總結展示。
栗娟是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身為一名民事法官,《法治中國》中“法治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這一表述讓她印象深刻。
“在邁向法治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化道路。道德引導民心、導民向善,法治規制社會、調整行為,二者應當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目前,我國民眾的維權意識增強,出現了很多反映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新類型案件,還有很多案件涉及道德領域,需要司法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如何讓法治和道德有機融合,通過個案裁判令公平正義深入人心,促進社會和諧,這些,都對法官的執法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栗娟説,近年來,她感受到,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更新,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步加強,各級政府部門的法治水準也得到了大大提升,整個社會的規範性、法治意識都在增強。“作為一名一線法官,我看到了中央厲行法治的決心和付諸的努力,我為我的工作在法治化國家的建設中能起到一定推動作用而自豪,也備感肩頭的壓力。希望能用公正的、情理法相融的裁判,向每一個案件的當事人和我身邊的人傳遞公平正義的理念,播撒法治信仰的種子。我堅信,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隨著法律的順暢運行、公權力受到嚴格制約、違法行為受到有力制裁,社會正義必將得到更好維護,法治文化也必將深入人心。”
賈政和是江蘇省聖典律師事務所主任、南京市律師協會副會長。他説,《法治中國》專題片中,“法治,就是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範、引導社會生活”的解説詞讓他琢磨了很久。
“多年來,學術界以及司法實務界的一部分人對法治問題的討論往往是以‘西方法治’的思想或者內容為參照,實際上,任何‘法治’內容都是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基礎以及基本政治制度等密切相關的,沒有脫離特定國情的純粹的‘法治’概念。專題片的‘法治’概念界定了中國法治的基本內容。”
賈政和説,他做律師21年,辦理民事案件800余件、刑事辯護100多件,前後擔任過數十家企業的法律顧問,現在還擔任十多個政府部門的法律顧問。這些年來,感受最深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對法律顧問的重視以及對律師執業權力的保障。“司法局是監督律師的,可南京市司法局自身卻在全國率先聘請法律顧問,我就是司法局聘請的顧問成員之一。我在南京市律師協會分管律師維權工作,現在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及南京市公安局定期會到律師協會,來了解律師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市中院還多次請20名左右的律師與院長、庭長對話,就他們在審判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南京市民孫家駿家住秦淮區雙塘街道,作為普通社區居民,他告訴《南京日報》記者,通過觀看《法治中國》,自己對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的理唸有了更深的認識。認真觀看了《法治中國》專題片後,他發現,在法治中國的進程中,人人都參與其中,並得以享受法治建設的成果。
“近年來,在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思路裏,法治始終是關鍵詞。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社會變得更公平、文明、和諧。” 孫家駿説,工作中,自己是一名公交車駕駛員,手握方向盤,也時刻注意著車上乘客的人身安全,近年來,他在媒體上看到了越來越多懲治違法的案例,“身處法治社會,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讓我們每個公交車駕駛員、每個乘坐公共交通的乘客都得以享受到國家長治久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