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個鄉鎮級技術交易平臺落戶惠山 沉到底,創新鏈融入産業鏈
國內最大的技術交易平臺——中國技術交易所的首個鄉鎮級工作中心(以下簡稱中技所),7月23日在無錫市惠山區玉祁街道揭牌,讓如饑似渴的中小企業與海量的頂尖智慧無縫對接。
需求牽引,打通産業與技術“最後一公里”
“找到了,這次不費勁。”無錫惠山泵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丁黎清,説起最近通過中技所找到的汽車水泵升級項目,對這個剛剛落戶家門口的技術服務平臺讚不絕口。不久前,惠山泵業打算將原來的主打産品機械式水泵升級為動力更強、能耗更低的離合式水泵,為了解決技術瓶頸,丁黎清找了很多同行,問了很多專家,也諮詢了很多科研院所,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中技所無錫工作中心的服務團隊上門“摸底”,了解到企業的需求後,很快提供了多個對口技術支持。
“我們國家大大小小的技術轉移平臺有上千家,但成果轉化率極低,關鍵原因是對企業的需求沒摸透。”中技所助理總裁孫長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該所在全國各地擁有70多個子平臺,除了無錫工作中心唯一設在街道外,其餘全部設立在省、市層面。由於産業與技術之間隔著“最後一公里”,再加上傳導過程中的信息打折,再好的項目到了基層,也可能與企業原本的需求相去甚遠。
專業平臺只有沉下去,對企業需求的“感知力”才能提上來。據中技所無錫工作中心負責人介紹,該中心落戶玉祁街道後,派出多路小組進駐企業,實地對接企業創新需求,目前已鎖定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即使是在智慧製造領域,還有無數的細分行業,企業的個性化需求也是千差萬別。要真正摸準企業的口味,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創新供給,精準鎖定企業所需人才
無錫金陽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泓,最近碰到難題:公司準備上馬新能源汽車電機項目,但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技術支持呢?
這樣的困惑,不少正處於轉型升級期的中小企業都有。無錫市惠山區玉祁街道黨工委書記黃華晟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該街道轄區有上千家工業企業,很多都有升級智慧製造這方面的需求。“説實話,我們的企業大多是草根出身,太高大上的技術,企業看不懂,也用不起;實用有效的東西,又不知道去哪找。”
“找技術難,找人才易。人才,是企業最好的切入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北京航天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曉介紹,他們在與企業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企業創新最缺乏的不是項目,也不是技術,而是人才。而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往往不是研究“高精尖”的院士或科學家,而是學有專長、掌握具體項目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摸準了企業的創新需求,創新供給的方式就必須相應改變。圍繞智慧製造,一份“高層次人才地圖”在惠山區徐徐展開。這張人才地圖,收錄了全國2萬名智慧製造領域的專家,其中包括500多名兩院院士。企業進入地圖,通過“領域+專長+身份+成果”等多項條件篩選,可以快速精準地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再通過人才找到機構和技術,也可以通過技術、項目找到人才,實現人才、技術的雙向互通。通過這種方式,金陽電機與哈工大電氣工程學院的宋立偉教授“接上了頭,看對了眼”,並很快達成了合作關係。
營造生態,推動技術成果由“紙”變“錢”
國家級技術成果轉移平臺一竿子插到企業身邊,輔以“人才地圖”精準切入,這種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模式,有望讓“創新鏈”與“産業鏈”加速對接。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企業開始從‘引進世界’走向‘引領世界’。我們的公共科技服務平臺,也必須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幫助中國企業與世界一流無縫對接。”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張景安認為,國內創新活動的一個突出的弱點是技術成果的産業化開發非常薄弱。因此,要特別加強技術交易市場等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先進技術成果儘快轉化。
專家認為,加強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破解技術轉移瓶頸,著力點在“連兩頭、促中間,小平臺、大服務”。“連兩頭”就是發揮信息集散功能,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精準對接供需兩端,重點解決“找不著”問題;“促中間”就是發揮項目對接功能,集聚優質仲介服務機構和專業技術經紀人才,重點解決“談不攏”問題;“小平臺、大服務”就是通過交易市場帶動形成更大範圍的服務網絡,重點解決“難落地”問題。
技術成果由“紙”變“錢”,不僅是建幾個平臺,更是一項覆蓋政府、機構、企業的生態系統工程。無錫市政協副主席、惠山區委書記吳仲林介紹,作為製造業重鎮,惠山正舉全區之力打造智慧製造創新示範區。近年來,惠山區先後引進華中科技大學、哈工大、中科院等六大産業研究院,無縫對接當地機械、紡織、新能源等支柱産業和新興産業,培育出一大批行業“小巨人”。未來,惠山區將不斷擴大連結服務功能,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院校主力的創新資源高效配置體系,搶佔産業“智”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