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無人駕駛中巴車上路測試——駕駛順暢,儼然“老司機”
8月22日,由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電動中巴車上路測試。不同於以往在封閉道路或模擬路況中進行的各類智慧車比賽,此次測試選擇了車輛、行人相對較少的真實道路。當天,《新華日報》記者作為首批乘客現場進行體驗。
測試中巴車長約7米,核載17人,由於現行法規不允許無人駕駛車輛上路,當天的測試有交警全程跟隨。為了確保安全,駕駛座上依然安排一名司機,遇到突發情況可隨時人工干預。
正式測試開始!司機雙手脫離方向盤,腳也離開剎車和油門,中巴車進入無人駕駛狀態。坐在駕駛座後面的研發人員輕點滑鼠,汽車平穩起步,直線加速行駛。遇到紅燈,中巴車緩緩停下,待綠燈亮起,重新啟動上路,沒有出現急停急走的現象;遇到彎道,方向盤很自然地調整方向,轉過彎後,自動回正,整個過程十分流暢,儼然一位“老司機”。
很快,右邊車道有車輛超車,車內乘客們一陣緊張。但“老司機”很給力,識別後自動減慢速度,前車遇紅燈停止後,也跟著停止,前車加速後,也隨之加速。2.5公里的測試路線中,中巴車的行駛速度最快接近40公里/小時,車內乘客嘖嘖稱讚。
“要實現無人駕駛,需要對中巴車的多個部位進行改造。這一技術有環境感知系統、決策系統和控制系統三個組成部分。”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底盤電控研究所副所長丁嚴超介紹,環境感知系統是眼睛,可以“看清”複雜的道路狀況;決策系統是大腦,可以作出判斷、選擇路線等;控制系統則是手和腳,可以完成拐彎、剎車、加速、移動方向盤等動作。
每套系統又包括若干組成部分。記者仔細觀察中巴車,車頭前端有個黑色的“小鼻子”。丁嚴超解釋,這其實是一個鐳射雷達,屬於環境感知系統的一部分,可以探知前方三四十米的障礙物,價值約8萬元。而在車廂尾部,一個微波爐大小的黑色箱子裏則藏著汽車的決策系統,包括工控機、4G通訊模組、GPS模組等。
據介紹,這一無人駕駛技術的關鍵構件——智慧駕駛控制器、自主轉向與自主制動執行機構全部由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自主研發,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産權。
“受制于技術和法律,無人車離正式上路行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丁嚴超坦言。當天正式測試前也出現一個小插曲:駕駛系統的GPS定位出現問題,無人駕駛時方向總是向左偏,後來通過數據修正加以解決。丁嚴超表示,在不久的將來,無人駕駛技術及産品在物流園區、工程機械作業區域、港口和旅遊景區等特定封閉區域有望率先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