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路板上“飛針走線”,打通雷達“中樞神經”7000多軍工“藍領”大比武
8月23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14所的年輕技工孫家波等5個小夥伴,一起走進中國電科第三屆“卓越杯”職業技能競賽電裝工華東片區選拔賽場。2017年,中國電子集團公司旗下50多家成員單位的7000多名技工參與選拔,比賽要求技工不超過35歲,不僅測試理論,還比拼“匠心”。
經過了一上午的理論測試,下午,數十位選手走進14所的電裝車間。一個個格子間工位桌上,放著他們的考試材料:電路板、工藝文件、導線表、電線、焊槍……考題是6個半小時內,按照圖紙完成電子設備裝接。
電子設備裝接技術是雷達生産製造的關鍵技術,它就像雷達的“中樞神經”,讓冰冷的天線有了生命。技工們需要用電線把電路板上密密麻麻的電子組件連接起來形成回路,“神經”打通了,大塊頭雷達才能通電、有活力。
但是形成回路的走線方法有很多,電路板空間狹小,怎麼排放電子組件最省地方?怎麼才能避免線路挨得太近溫度升高?年輕技工必須飛快地在大腦裏形成結構設計,對總體佈局精準把控,再熟練施展密集焊接、元器件裝配、鉗裝、封裝、膠黏等多個跨專業技能。
大賽承辦方14所人士介紹,高精尖軍品的特點是批量小、品種多,這種特性決定了部分生産還是要依賴人工完成。目前,14所的生産工藝流程是,設計師通過三維軟體完成産品模型的設計,工藝師基於模型完成三維裝配工藝的設計並推送至現場,電裝工再根據經驗對圖紙深入理解、裝配。整個生産設計流程,要求現代技術與人工技能高度協同。
南京日報記者了解到,當前對於全世界各國的軍工企業來説,“藍領”技術升級都是熱門話題,俄羅斯戰機生産離不開人工,德國企業對於智慧製造的理解也是“人機協同”。對於中國軍工企業來説,培養企業一線“藍領”的工匠精神,是轉型升級的必由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