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在南京成為熱議話題 法治進步巨大 各界獲得感提升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時光在日晷的刻度中,如流水般飛逝,不捨晝夜。掌舵中華民族航船的中國共産黨,正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道路上劈波斬浪。”8月23日晚,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最後一集《全民守法》播出。
6天來,“法治”在南京成為熱議話題,社會各界反響愈發熱烈。專題片帶領人們回顧法治建設的鏗鏘歷程、討論法治進步的巨大成就,也讓人們感受著法治帶來的滿滿獲得感。
潘偉是南京鐵路運輸法院副院長,《法治中國》中“讓司法公平公正成為人民群眾具體而真實的感受”這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司法的目標就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十八大以來,司法改革全面推進,作為司法改革的實踐者和參與者,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系列改革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因此有了更多獲得感。”潘偉説。
2016年,南京鐵路運輸法院再度踏上跨行政區劃法院改革之路。集中管轄行政訴訟案件一年多來,在加強訴權保護、促進依法行政等方面都取得明顯成效。部分外地當事人原本可在當地訴訟,他們卻捨近求遠,選擇到南京來起訴,表明瞭人民群眾對打破訴訟“主客場”的信心和期待。
潘偉説,從立案登記制改革到案件審理的繁簡分流,到大力推進“基本解決執行難”,再到一系列重大冤假錯案的糾正,每一項改革措施都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待。“這麼多改革舉措接踵推出,説實話,法院和法官更忙了,責任更重了,壓力也更大了。但是,當看到這些改革舉措解決了老百姓的實際問題、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受益,身為法官,內心有一種滿足感。改革帶來的獲得感具體而真實,司法權威從人民群眾的認可中得到彰顯。”
張華民是法學教授,現任中共南京市委黨校政法教研部主任。作為多年從事領導幹部法治培訓工作的教師,他看了專題片《法治中國》後感到十分振奮。
“其中‘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這一論斷引起我強烈共鳴。”張華民説,“專題片中提到,推進全民守法,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值得欣慰的是,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法治意識顯著增強、執法水準明顯提高,對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法治教育和培訓都非常重視。作為市委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主渠道的市委黨校,不僅設置有提升領導幹部法治素養的專題研討班,而且法治類專題課程幾乎涵蓋了黨校各級各類培訓班次。此外,各級政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更加注重聽取法學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做到不僅遵循法律規範,還要反映法治精神。”
王興宏是南京城市治理委員會公眾委員,也是南京市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近年來,他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政府重大事項行政決策的公共參與進程,通過大量的調研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同時,他也看到了各級行政部門執法過程中越來越規範化、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的開放姿態。“就像專題片中提到的那樣,生活在中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法治中國的親歷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王興宏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是所住小區的業委會主任,也是南京市物業管理領域的“熱心人”。他積極參與引導各個小區的業委會依法依規辦事、鼓勵業主依法維權,也切身感受到了這些年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我感受到,‘法治’二字正深深紮根在人們心中,全社會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日漸濃厚。全民守法下,必將為法治中國提供最堅強支撐,為社會繁榮發展、國家長治久安開創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