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通大學探尋地方院校發展新路 打破身份壁壘 建設“四有”大學
推進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即“雙一流”建設,近年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風向標。對地方院校而言,“雙一流”建設絕非遙不可及,更不該置身度外。南通大學果斷抓住機遇,制定發展戰略,提出建設“四有”大學的發展路徑,努力通過“雙一流”建設打破“身份固化”,帶動教育品質整體提升。
由點及面,“四有”撐起“雙一流”
8月17日,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公佈,南通大學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顧曉松院士申報的項目——“細胞基質化組織工程神經修復神經缺損及神經再生微環境重建的機制研究”獲重點項目。
8月2日,江蘇省教育廳公佈江蘇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遴選結果,以南通大學江蘇省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陳罡教授為帶頭人的“神經損傷與功能恢復”團隊榜上有名。“南通大學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學術水準一流,團隊創新活力四射,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我深感榮幸。”2017年42歲的陳罡教授去年回到母校南通大學,開啟學術生涯的新大門。
融入“雙一流”大學建設,厚植優勢學科,打造創新平臺至關重要。去年11月,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發佈數據顯示,南通大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列全球第789名、全國第19名,成為繼臨床醫學後又一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
這樣的創新成果,是南通大學致力於推動學科建設和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通過學科點的突破建一流學科,從一流學科到一流學科群,進而帶動整個學校最終走向一流。”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成長春説。
2016年2月,南通大學黨委提出建設“有遠見卓識、有創新精神、有責任擔當、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學。“‘雙一流’建設是開放的體系,鼓勵公平競爭,為地方高校建設提供廣闊時空,為地方高校跨越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成長春説,“‘四有’大學既是目標,也是一個推進中尋求自我完善的過程;既是對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對受教育者的期望。”
策應國家戰略,發揮“智庫”功能
2016年7月,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獲批成為江蘇省首批重點培育智庫。2017年6月,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率智庫專家團隊赴泰州、蘇州、無錫、鎮江等沿江八市,實地調研揚子江城市群融合發展情況,並形成諮詢報告。這份由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圈題而形成的報告,是南通大學智庫團隊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關切回應。
近年來,南通大學將“雙一流”建設目標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産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努力成為地方創新發展的智庫和策源地。作為全國首家系統研究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産業集群的機構,學校承擔中宣部重大現實課題“長江經濟帶大戰略研究”的子課題“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産業集群戰略研究”,創新性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的理論。這些研究成果受到國家工信部的高度重視,雙方已就協同開展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産業集群建設研究達成初步意向。
圍繞“兩聚一高”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如培育世界級産業集群、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區域性跨江融合發展、綠色生態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等,研究院專家赴南京江北新區等地開展調研,先後完成決策諮詢報告10篇,其中5篇獲省領導批示。
“學校作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元素和人才集聚地,要主動適應和服務社會,與區域經濟社會互動發展。”成長春説,積極策應國家戰略,決策諮詢精準攻關,成為南通大學的一大亮點。
服務地方建設,責任擔當須 “有用”
校地融合,同頻共振,近些年來,南通大學與地方發展的互動越來越密切。
學校創辦交通工程、交通運輸、軌道交通與信號控制等專業,對接現代交通産業和城軌交通行業;新辦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技術等專業,對接船舶海工産業中高技術綠色船舶産品、海洋工程裝備等船舶海工産業。
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南通大學構建10個學科門類、100個本科專業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回應長三角産業新體系構建和城市轉型中的人才需求。目前,學校共設立省級企業研究生工作站102家,與462家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建立600余個就業創業實踐基地。去年9月,由南通市政府聯合清華大學、南通大學建立的南通智慧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一百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南通大學先校長張謇,提出 “學必期于用、用必適於地”的教育理念。南通大學校長程純説,地方院校在建設“雙一流”過程中,要把“應用”放在突出位置,培養一流的應用型人才,做一流的應用研究,強化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對於南通大學而言,服務地方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也是地方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文化浸潤無聲,開闢有底蘊的藍海
歸隱于校園東隅的四方疊院,范曾藝術館浸潤著通大的書卷氣並成為南通地方文化地標。開館以來,藝術館先後接待各界來賓2.5萬人次,是南通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和江蘇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單位。
近年來,南通大學始終以“雙創教育”為抓手,把創新理念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南通大學學工部副部長姚春雷告訴記者,僅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就有250項、省級創新訓練項目有257項、獲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等國家級獎項293項……
作為“莫文隋”精神的發源地,一屆屆通大學子積極參與志願者服務的公益事業,累計開展志願服務4000余項,參與近50萬人次。20年間,扶危濟困、助人為樂、大愛奉獻在校園內外不斷生根發芽、蔚然成風。從文化地標到文化品牌、文化現象,南通大學的文化建設在學校改革發展的洪流中彰顯著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推動“四有”大學建設中煥發出持久堅固的蓬勃動力。
“文化是大學之根,是大學的血脈,也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成長春説,“‘四有’大學中,不可缺失文化之魂。我們將力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建設大學文化,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與特質,大力提升學校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載體再生力和品牌創新力,切實承擔起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思想文化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