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異賓:向世界講述南京城市氣質

張異賓
2017年9月7日—13日,“南京周”將走進美國紐約,以紐約時裝周為平臺,續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走出去”的南京篇章。
紐約當地時間9月8日, “南京面孔”之“一城十面”影像展將在紐約中央火車站拉開帷幕。10位來自各個領域、行業、年齡段的“南京面孔”,將通過影像裝置呈現10部藝術短片,展現南京城市的10個側面、10個瞬間,向世界傳達有溫度、更有人情味的“南京故事”。
本報今起推出《聚焦2017“南京周”紐約站》專欄,開篇子欄目《南京面孔巡禮》將關注入選“一城十面”影像展的10位“南京面孔”。
“能夠讓自己生命當中最光亮的一個部分,和南京這座城市相融在一起,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張異賓,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哲學系教授,10位“南京面孔”中唯一來自象牙塔的代表。
他説,自己的生活和普通老百姓一樣,會做家務,也愛跟隨潮流看《三生三世》、《擇天記》、《盜墓筆記》。至於學生們給他的“男神”稱號,他自認不具備這個特質,“當然也不排斥,學生們開心就好。”
在張異賓的預想裏,他應該會一直呆在象牙塔裏,做一個專心學術的教授,走上行政崗位源自於一個意外。改革開放後,下海經商風潮正盛,當時學校哲學系的老師走了很多。萬般無奈,老師找到他説:“是哲學系培養了你,這時候你必須要犧牲自己。”
“這是一所承載了無限榮光的學校,不能讓它在你的手裏毀掉。”這份責任心,讓張異賓犧牲了自己百分之九十的業餘時間,除了工作,其他的事情都變成了業餘。比如,原本很喜歡聽的古典音樂,只能在上下班的路上放鬆一會。
做了學校書記後,張異賓依舊堅持每年給本科生上課,他的課程也被譽為“最受歡迎的馬列課程”。這一切除了源於一種責任心,更多的是出於對學生們的愛。
用他的話説,當年選擇從行政單位回到南大,就是因為可以看到乾淨的孩子們。“在他們處在容易犯錯的年齡,給他們包容,在他們幼稚的時候,給他們正確的引領。”
“南京就像一隻深海中游泳的大藍鯨,低調不張揚。經歷了不同朝代的移民文化,南京既包容開放又特別宜居,是個適合過日子又適合讀書的好地方。”張異賓認為,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南京的城市特質就是最合適的內容。“在這樣一個城市活著,我們就是我們自己,就是老百姓,存在感是真實的。”
一所大學和城市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南京的山水也涵養了大學的氣質。
“我給南大學生的目標就是誠、靜、雅、勇。我們不要求走出校門的學生都大富大貴,只要求他們能真誠平實,在社會上做一個有擔當的人。”張異賓管理南大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辦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已有17年,這裡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中美兩國的高端人才。“在南大的教育時間雖然只有一年兩年,但他們後來所發揮的作用卻是不可估量的。”
見證了這座城市近六十年的變遷,張異賓認為,南京在城市宣傳上還需要做更多持續性的內容。“希望能有更多‘南京周’這樣的活動,去對外展示南京的城市形象和文化氣質。同時,我們每一個南京人,都應該把宣傳這座城市當成是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