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2週年紀念日。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標誌性歷史遺跡”尋訪團的15名同學,輾轉1000多公里,實地尋訪了南京65處歷史遺跡。

尋訪團同學合影 攝影 劉凱 洪偉
從數千萬字的資料中梳理南京大屠殺脈絡
自2017年6月,在南京曉莊學院校內外專家的指導下,尋訪團的大學生志願者們從南京圖書館、校圖書館借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先從文字入手,系統梳理南京大屠殺的過程。大學生志願者們將歷史遺跡分為叢葬地、安全區舊址、慰安所舊址、財産損失點舊址等多個類別,對南京市區大屠殺標誌性歷史遺跡進行“地毯式”尋訪。
尋訪團的同學們從資料中試圖還原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相繼整理、出版了大量歷史文獻,特別是2000年以後,南京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相繼出版了2套史料集,出版公佈的文獻資料達數千萬字。 從如此大規模的資料中梳理南京大屠殺的脈絡,對於這些並未經過專業歷史研究訓練的大學生志願者來説,本身就是一種鍛鍊。而通過第一手資料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同學們得到了更為真實透徹的體會。同學們表示:“生在和平年代,很難想像當時同胞生活在怎樣一種恐懼中。一份份市民呈文、損失委員會調查、東京審判檔案和倖存者證言,真實、詳盡的記錄了侵華日軍的暴行。面對這麼多鐵證,日本右翼竟然還否認南京大屠殺,實在不可理喻。”
實地尋訪大屠殺歷史遺跡,繪製電子地圖
大學生志願者特別設計了“歷史遺跡登記表”,從地址、交通方式、文保級別、保護現狀、文獻記錄等多個方面,對每一處歷史遺跡進行詳細全面“體檢”。“大部分歷史遺跡都未立碑立牌,對此處曾經遭受的苦難進行記錄。但其實包括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大華電影院、太平南路等著名的建築群、歷史街區等都和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有深切的關聯。”志願者胡春麗同學介紹説。
尋訪團指導老師商學院黨總支書記王寧研究員説:“尋訪活動的最大難點是南京城市發展迅速,許多老街區都不存在了。中央大學舊址、馬林醫院舊址等這些有明確記錄的歷史建築很容易找到,但仍然有許多歷史遺跡記錄在文獻,存在於市井之中,需要細心尋找,準確定位。”
侵華日軍浦口戰俘營蒙難將士紀念碑位於南京市浦口區泰山街道新華街順河裏,周邊原本是一片低矮老舊的居民區,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這座紀念碑在什麼地方。同學們南京從曉莊學院出發,共享單車、地鐵、公交車、輪渡、計程車,一共換了5種交通工具,用時3個小時,最後在熱心市民的幫助下,才找到了這處紀念碑。
位於南京新街口的大華大戲院由著名建築設計師楊廷寶主持設計,規模、設施均居當時南京之首。經歷了大轟炸與日軍入城後的洗劫,大戲院已是傷痕纍纍,之後又被日偽霸佔,放映美化侵略影片。尋訪團找到的一份1945年9月27日的檔案,由時任大華董事長李治隆寫給時任南京市長馬超俊,要求歸還戲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報告,清楚地反映了大華大戲院被侵華日軍侵佔的史實。有的同學感慨道:“如果沒有讀到這個資料,可能永遠無法了解這座傑出的建築其實也和南京大屠殺有著深刻的關係。”同學們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從另一個歷史的視角,看到不同的南京城。
此外,團隊同學已與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取得聯繫,近期將由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的工程師通過專業手段製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標誌性歷史遺跡地圖》,向社會公佈,以便市民更加直觀了解南京大屠殺史,保護歷史遺跡。
青年人已成為南京大屠殺研究的生力軍
此次,南京曉莊學院的青年學子積極參與到遺跡的發現和保護中來。尋訪團的指導老師洪偉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的會員,也是一名80後的研究者。洪老師表示:“今年參加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主辦的一次青年研究者學術活動,越來越多的80後,甚至是90後,都投身到南京大屠殺史和抗戰史研究中。更多的青年人參與到歷史尋訪、紀念場館義務解説、志願者關懷等公益活動中。”
據了解,南京曉莊學院的大學生志願者們還參與了國家級《基於微觀史學的“南京大屠殺”研究》之一的子課題《南京大屠殺300戶家庭受害研究》的尋訪工作,計劃在在2年內完成300個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家庭的家史調查、記錄。(文 劉凱 洪偉 編輯 李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