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幫助建設智慧工廠,解決上下班停車難 南京開發區破解企業發展難題
企業想發展智慧工廠卻不知怎麼建,員工上下班遭遇停車難題……在“走千企入萬戶、助發展促富民”大走訪過程中,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轄區企業提供“貼身”的保姆式服務,一旦發現企業遇到任何難題,立即迅速採取行動,幫助打通發展中的痛點難點。
南京華信藤倉光通信有限公司是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成長的一家傳統企業,主要産品是通信用的光纖和光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華信藤倉依靠引進消化吸收,形成了一百多項專利,還參與了國家行業標準制訂。而隨著競爭加劇和海外個性訂單的增加,傳統生産方式急需轉型,智慧工廠改造已是迫在眉睫,可究竟該怎麼建,是橫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走訪調研中,開發區經發局工作人員了解到企業的困惑,立即著手幫助尋找可行的技術路線,隨後發現,兩化融合、數據上雲的方式更適合當前企業發展需求。“我們原本一直以為智慧工廠就是機器人、機械手臂,事實上這些對我們並不適合。園區跟我們對接後,幫我們介紹了來自高校的專家,幫我們制定出一個智慧製造和兩化融合方面的規劃。”華信藤倉研發部負責人趙國介紹,在幾方共同努力下,企業獲得了2017年南京市智慧工廠的建設補助,並通過了國家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認定。
博西華電器(江蘇)有限公司也是開發區的一家老企業,經過10多年發展現有員工2000多名。近年來,越來越多員工開始自駕車上下班,該公司廠區內原有小車位600個、班車30台,使用率接近飽和。近期,由於訂單增多,博西華公司計劃在廠區內部分空地上擴建2條洗衣機生産線,將導致30多臺班車無法泊車,影響到了部分員工的上下班出行。
開發區企業服務局、城市管理局在走訪企業時了解到這一問題,立即協調交管部門解決。前段時間的高溫天氣中,園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頂著地表40多攝氏度的高溫,數次在廠區內及企業附近查看地形與交通組織狀況,討論可行方案。最終將非幹線道路恒發路部分路段劃為該公司班車臨時停泊使用,為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
目前園區日均機動車流量約7000輛左右,大型客車流量大概在400輛左右,停車已不是一家企業的難題。開發區城管局交通科黃楊介紹,下一步開發區將規劃部分臨時停車場供企業車輛停放,後期還將鼓勵新建廠區建設地下停車場,滿足企業內部停車需求。
開發區黨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大走訪活動中,園區圍繞産業高端、創新驅動、産城融合三大發展戰略,組織各級黨員幹部對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業家企業、省市重點項目、眾創空間、困難企業進行實地走訪、深入調研,“貼身”做好企業服務工作,共收集企業反映問題241條,對於企業反映較集中的停車等問題,做到即知即辦,對企業諮詢需求比較大的項目申報等問題,做到主動上門輔導,切實保障了園區經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