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睢寧全域推進黃河故道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集約用地讓農民獲得更多紅利
落實治國理政新方略
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
8月22日,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雙溝鎮官路集中居住區附近,新華日報記者看到,7月底種的3000畝鮮食玉米已長到半米多高。雙溝鎮副鎮長劉靜介紹,種鮮食玉米,土地溢出效益較好,“不加工只賣玉米棒,一畝地年收益1萬元;深加工後,畝均年收益可達2萬-3.8萬元。”
這3000畝鮮食玉米,種在原官路、趙行等4個搬遷村莊復墾的土地上。2015年起,這4個村3000多戶村民已陸續搬至官路集中居住區。目前雙溝鎮已規劃建設4個集中居住點,可安置1萬多戶共3.5萬—4萬人。已搬遷村莊除復墾出3000多畝新增耕地,種植鮮食玉米,還騰出1400畝新增工業用地,吸引金宇航空有限公司、圓通物流園等項目入駐。
整村推進、集中居住、土地復墾、增減掛鉤、集約發展……這是睢寧承擔的國土資源部試點工程——黃河故道流域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系列舉措。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全域地處蘇北黃河故道流域,黃河故道流經該縣全長69.5公里,沿線村鎮經濟水準低、村莊佈局鬆散零亂,莊體地利用率低。“全縣現有農村存量建設用地39.2萬畝,戶均1.3畝,農村佔地總量及農戶宅基地面積偏大。”睢寧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劉臣説,經測算,通過綜合整治可節約農村建設用地20余萬畝。
2014年,國土資源部、江蘇省相繼批復同意在睢寧全域開展黃河故道流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睢寧搶抓這一重大機遇,並依託該縣承擔的節約集約用地改革“多規合一”、同一鄉鎮範圍內村莊建設用地佈局調整等多項部、省級試點,優化城鎮佈局,將全縣400個行政村、2800多個自然村優化為232個中心村,形成1個中心城區、5個重點中心鎮、10個特色小城鎮、232個農民集中居住區的格局。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委書記賈興民説,睢寧通過實施黃河故道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現“一優一增一減一升一保”目標,即鎮村佈局更加優化、耕地面積有效增加、農村建設用地“減量化”、耕地品質和效益持續提升、農民權益得到保障,走出具有睢寧特色的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村節約集約發展道路,為全省乃至全國國土資源改革創新提供有益經驗。
“兩年來,全縣已批准並實施46個集中居住區建設,計劃建設總面積440萬平方米,安置戶數33485戶、近13萬人,新增耕地2.6萬畝,農戶和村集體可增收土地流轉租金2600萬元。”劉臣説,2016年全縣完成7000畝新增土地的復墾;2017年上半年已騰出莊體地7000畝,預計全年可新增1.5萬畝基本農田。根據基本農田和工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這些新增田地都可轉換成工業用地指標來發展工業項目或上市交易。
村莊土地綜合整治,如何讓農民得紅利?
這些依託集中居住區建設的新型社區(中心村),均保留蘇北鄉村風俗風貌,讓農村留得住青山綠水、讓農民記得住“鄉愁”,還配套建有文體中心、幼兒園、議事堂、便民服務大廳、衛生室等基礎設施。記者在姚集鎮高黨集中居住區看到,除“標配”設施外,這裡還實施管線入地、雨污分流,建設微動力污水處理廠等。
“城裏有的,這裡一樣不差。”村民耿廣春説。他家是棟140平方米的兩層洋樓,每個房間裝有空調,地上鋪著瓷磚,乾淨又敞亮,而以前住的磚木房又臟又破,環境很差。為給村民留住“鄉愁”,高黨村專門建了一幢村史館,陳列大量原來村貌照片。
村莊土地綜合整治持續推進,住進新型社區的村民並未因此脫離土地。在官路集中居住區,原官路村4組村民申修民告訴記者,雖然住進現代化的小區,但他家還保留5畝土地,可自主種些糧食和蔬菜。
在魏集鎮湖畔槐園集中居住區附近,新華日報記者看到,望不到邊的連片土地上,七八台大型機械正在作業。這裡是老徐莊和戴莊村的舊村體,兩村整體搬遷後被復墾成高標準農田。
魏集鎮人大主席沈冬平説,該鎮共建設8個集中居住區,年內可騰出4000多畝土地。“這些地復墾後將建成高標準農田,承包給合作社進行規模經營。農民以宅基地面積自然入股,參與土地經營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