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市長峰會聚焦“揚子江城市群”建設擔當“門戶城市”,南京還缺什麼
南京不僅是國家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還是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揚子江的起點城市。呼應江蘇省揚子江城市群戰略,9月13日,南京市長國際諮詢會議以“聚力創新,發揮南京在揚子江城市群的引領作用”為主題,邀請全國經濟理論、城市規劃界的大咖們建言獻策。
城市群發展進入“中國時代”
“城市群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城際聯繫密切相關。”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介紹,從城市群發展來説,如果説19世紀是歐洲的時代,以倫敦、巴黎都市圈為代表;20世紀是美國的時代,以紐約灣和太平洋沿岸城市帶為標誌;21世紀則是亞太的世紀、中國的時代,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為世界矚目。
通過城市群建設共享基礎設施,加強分工協作,參與世界競爭,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戰略。專家認為,在我國規劃建設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五個國家級城市群中,長三角經濟最發達,且處於沿江、沿海經濟帶和“一帶一路”交匯地帶,正成長為世界級城市群。
揚子江城市群,就處在長三角北翼和長江經濟帶的黃金軸線上。南京市市長繆瑞林介紹,揚子江城市群涵蓋江蘇省沿江八市,以江蘇3/5的人口、一半的面積,創造江蘇省80%的地區生産總值,是長江經濟帶上發展基礎最好、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産業體系最完整、創新能力最強、城鎮分佈最密集、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因此,江蘇省以城市群引領新型城鎮化,揚子江城市群承擔著“三重使命”:江蘇經濟的“發動機”和“增長極”,長三角北翼核心區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重要開放門戶和標誌性區域。
中心城市應是創新經濟龍頭
城市群都有個“龍頭”和“門戶”,譬如紐約灣的紐約,東京灣的東京,長三角的上海,作為中心城市,引領和帶動城市群發展,握緊“五指”參與全球競爭。
“‘龍頭’強不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群的實力和競爭力。”中國城市規劃院院長楊保軍研究發現,中心城市的帶動力和活躍度,與其經濟結構和主導産業密切相關。10年前,全球排名前十的跨國企業,多屬於能源、金融行業;10年後,這些企業只有美孚“碩果僅存”,其餘全跌出前十,取而代之的是蘋果、谷歌等7家科技型企業。與此對應的是,中心城市的定位,也從金融中心演變為科技研發基地和創新要素高地,最典型的是美國“矽谷”。因為資本是跟著創新走的,只有集聚創新資源,把創新經濟的文章做好了,才能挺立於價值鏈的高端,當好“龍頭老大”。
具體到南京,無論是地理區位還是綜合資源,無疑是揚子江城市群的“龍頭”。在交通樞紐上,南京是全國性綜合樞紐城市,是江蘇唯一擁有千萬級機場、億噸級大港和高鐵樞紐的城市。在對外開放上,南京擁有我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金融、會展、總部等作為中心城市的要素齊備且優勢突出,其中服務業佔比達58.8%。城市科教資源豐富,擁有53所高校、81位院士,萬人中大學生數全國第一,但科技成果轉化、産學研合作還大有潛力可挖。
未來創新經濟在“硅巷”
以創新經濟聚合發展,我國城市群正紛紛補強創新要素,建設科技型節點城市。粵港澳立志打造世界級的科技創新灣區,深圳科企實力強但基礎研究較弱,準備發展10所研究性的前沿大學,廣州國家級科研機構不多,也正謀劃補齊這一短板。長三角南翼打造滬嘉杭創新城市帶,杭州大力引進高等教育名校名師。
“‘龍頭城市’以創新引領城市群,尤其要注重科創生態營造。”楊保軍説,城市創新經濟有個綜合評價維度,包括4個指標:熱錢量、獨角獸企業數、合夥人指數和租房指數。城市提高創新濃度,營造創新氛圍,不僅要看科技銀行、創投基金的分佈和數量,還要看提供了多少眾創、文創空間,以及餐飲、酒吧等休閒場所的豐富、便捷度,只有這些適合年輕人生活、創業的要素齊備,才能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發展創新經濟,城市不必費心費力在週邊大建科技園區,把城市的服務配套、載體空間建好,尤其利用一些老廠房、空置樓改造為科創社區,效果會更好。專家介紹,北方某大城市在郊縣新建科技城,因為太冷清、生活配套少,科創人員不願去,結果成了“鬼城”;而南京雨花臺區立足城區配套做環境,把科企融入城區,大力發展軟體産業,結果吸引20萬大學生,去年軟體業務收入達1900億元,創成中國軟體名城南京的“軟體谷”。“年輕人是新經濟的主力軍,他們白天創業要有情懷,晚上生活要有情調。”楊保軍説,未來的創新經濟萌發在社區而不是園區,碰撞在“硅巷”而不是“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