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2_fororder_農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類”主題微視頻全球網友互動徵集啟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蘇銀行_fororder_江蘇銀行_1200x80
南京國博_fororder_國博bannner4
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優黃_fororder_沙洲優黃_370x80
首頁 >> 江蘇首頁 >> 創新江蘇 >> 正文

淮安創新文化建設重現“運河之都”盛景

2017-09-15 08:50:22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羅毅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創新推進運河文化帶建設 淮安重現“運河之都”盛景

  淮安大運河畔,一座明清風格的城門樓拔地而起。這是建設中的中國漕運城,一個以漕運文化為主線的全國優秀旅遊項目。它以“最運河、最淮安、最市井”為原則,打造“漕船盛景、漕禦盛世、漕糧盛宴”三大文化主題板塊,將重現淮安“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

  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近年來淮安按照中央、江蘇省委要求,堅持創新、突出惠民,做好傳承、保護、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産三篇文章,展現古城、水城和生態發展特色,彰顯淮安文脈,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走馬京杭大運河68公里長的淮安段,文化遺存百餘處,遍地是歷史。“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石碑昭示著昔日的繁榮,禦碼頭留下康乾兩帝南巡的身影,還有大運河上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閘……2014年大運河上榜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淮安作為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節點,有遺産區兩處(清口樞紐、漕運總督遺址)、河道一段(淮揚運河淮安段)、遺産點五處(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被列入。

  “淮安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文史專家荀德麟不容置疑地説:“吳王夫差開鑿自揚州邗城至淮安末口的邗溝,成為大運河的起始。天下九督,淮安居二,主管漕運的漕運總督一直駐于淮安府,河道總督也于康熙年間移駐淮安清江浦。淮安是明清的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糧轉運中心、漕船製造中心、鹽榷稅務中心,淮安榷關是全國最大的鈔關,上繳關稅佔當時全國的一半之多。”

  作為大運河的起源地之一,推動運河文化帶建設,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這份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産,將淮安裏運河文化長廊打造成大運河文化帶的特色典範,為將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成全國先行帶、示範帶作貢獻,淮安責無旁貸。

  提前謀劃。淮安市裏運河文化長廊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蔣維林説,早在2013年,淮安就按“文史一脈相承、旅遊一線貫通、産業形成鏈條”的理念,啟動裏運河文化長廊建設,通過理水、營城、聚人、興文四大策略,把裏運河文化長廊打造成集文化交流、高端論壇、生態旅遊、休閒養生及特色主題板塊于一體的運河文化國際交流經典空間和旅遊度假勝地。

  高點定位。裏運河文化長廊聘請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率領的上海世博會規劃團隊,總體區段分為“起、承、轉、和”四大篇章,分別重點打造清江浦景區、漕運城景區、山陽湖景區和河下古鎮景區。為再現漕運盛景,又邀請中國旅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專家組組長劉峰博士帶領的北京巔峰智業團隊,完成了中國漕運城的總體策劃。

  淮安市代市長蔡麗新説,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裏運河文化長廊,淮安始終秉承“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創新發展”的原則。在運河文化遺存保護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上,不遺餘力。復建國師塔,擴建青龍寺,整修賽珍珠故居、福音堂,布展提升斗姆宮、陳潘二公祠、吳公祠和清江浦樓等。浦樓醬醋廠,這個始建於清道光15年的建築正進行保護性修復,不久,這個中華老字號將變身醬醋坊文創園,遊人可體驗傳統醬醋生産工藝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無盡魅力。短短幾年,散落在運河沿線的禦碼頭、三元宮、榷關遺址、河下古鎮、韓侯釣臺等串點成線,十番鑼鼓等消失多年的非遺遺産得到搶救性發掘和再現。

  在榷關遺址附近,同濟大學原來規劃的一個板閘風情街項目,施工時發現一座深埋地下的600年前古閘,被國家文物局專家譽為“大運河申遺成功後沿線城市中一處最重要的新發現”。原項目被立即叫停,該地塊很快調整為文保用地,正著手打造板閘遺址公園、中國漕船博物館。

  通過4年多的努力,裏運河文化長廊成果初現,新長廊畫卷漸次展開,演繹出“天下運河看淮安”的傳世之作。清江浦景區基本建成開放,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4A級景區,2016年被評為江蘇省十大新景區。漕運城景區、山陽湖景區全面啟動,河下古鎮景區初見成效,已是國家5A級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放眼蜿蜒15.6公里的裏運河兩岸,一天一個樣,仿佛繁華的“南船北馬”時代重現。

  惠民利民,提升百姓幸福感,是運河綜合保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幾年建設,一度接納城區污水、違章搭建林立的裏運河,如今水清岸闊,綠樹婆娑下是一座座傳統風格的建築和晨練暮舞的人群。“千人健步走”“中秋祭月”“水上婚禮”,一到節假日人們就往運河兩岸跑。沿運河全線還設置自行車道、步行道慢性系統和配套景觀,市民近可手捧運河水,遠可觀古城的厚重、新城的活力,讓出行如同一場旅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