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2_fororder_農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類”主題微視頻全球網友互動徵集啟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蘇銀行_fororder_江蘇銀行_1200x80
南京國博_fororder_國博bannner4
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優黃_fororder_沙洲優黃_370x80
首頁 >> 江蘇首頁 >> 創新江蘇 >> 正文

南京舉行第八屆全國部分省市社會建設年會

2017-09-18 10:33:05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穆菁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全國28個省市在寧探討社會建設新思路新做法 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 打造社會治理新模式

  第八屆全國部分省市社會建設年會于9月14日至15日在南京舉行。圍繞“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主題,全國28個省市社會建設工作部門代表和有關專家學者掀起頭腦風暴,探討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新理念、新思路,分享新經驗、新做法。 

  打造多方協作、動態感知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遷主要有兩大主線。一是經濟體制的轉軌,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社會結構的轉型,從傳統社會走向工業化、城鎮化、開放的現代社會。城市發展的新階段呼喚新的社會治理體制。”

  南京市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社建工委書記孫惟勤説,從南京情況來看,産業結構明顯優化、居民的消費能力顯著增強等,對創新社會治理提出迫切要求,必須深入研判,科學把握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讓社會治理能力和社會發展活力成為城市宜居宜業的新優勢。 

  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必須注重解決治理主體、發展動力、治理方法等核心問題。孫惟勤説,首先,要發揮黨的領導和多元主體合力作用。要深入探索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融合社區、單位和行業黨建的“大黨建”模式,強化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統籌抓好區域社會組織、商務樓宇、産業社區等新興領域黨建,有效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動員和服務能力,同時有效調動各方面共治共享的積極性。

  其次,要融合改革創新和利益凝聚的強大動力。南京涌現出“有一説一工作室”“鄉賢會”“議治共融”等眾多治理方案,看似“碎片化”,實則都是建立多元化問題收集機制和分散化利益凝聚機制,以共識促合力,盡最大可能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形成社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此外,還要連接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雙重空間。廣泛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統一人口、法人、政務、城市資源信息庫和共享平臺,建設智慧交通、智慧社區等系統,使城市運行狀態可記錄、可聚合、可查詢、可共享,在提升城市品質和服務水準的同時,打造多方協作、動態感知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正和博弈,防止階層隔閡、群體對立與社會固化

  “我認為,社會治理的實踐邏輯就是3句話:引領不包辦,多樣不多元,法治+文化。”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黨的十八大後,我們提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基本方針,黨委政府包辦包攬的越來越少,而是從管理到服務,大手筆投入社會建設,引導建立公平正義、扶危濟困、和諧有序的社會。

  對於“多樣不多元”,辛鳴解釋説,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導引下,一大批社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在表達不同利益訴求、維護不同權益方面可圈可點。但是如何引導這些社會組織及其背後的社會群體從分別中看到共同,在競爭中走向合作,化零和博弈為正和博弈,防止階層隔閡、群體對立與社會固化?我們在做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工作時,就是要將多樣社會群體的利益整合成大家的共同利益。有共同利益,才有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法治+文化”,也是辛鳴強調的重點。他説,在法治的背景下,用一种先進優秀的文化將整個中國社會近14億人凝聚起來,變成一個大家庭,對社會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才是社會建設和治理的最終涵義。

  轉變政府職能,大力培育社會組織並激發其活力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認為,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基本路徑,是政府首先應該轉變自己的職能,在負責任地承擔應該承擔的職能同時,把不該自己承擔的某些社會治理職能交還給社會。這就必須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 

  周曉虹説,培育社會組織,首先要尊重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切實加強對他們社會參與的法律保護。其次是要能為社會治理的運作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不必事必躬親的政府在轉變職能後,仍需主導或引導參與社會治理的各方,對社會組織和公民意見做出及時負責任的反應,包括徵求意見、解釋政策、回答疑問、提供服務,也就是真正成為服務型的政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