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築牢維護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 “法治江蘇在前行”系列報道之三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衡量司法工作成敗的關鍵尺規。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司法機關將促進公平正義、增加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準百姓心中的難點和痛點進行系列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
放權+監督,營造公正司法環境
9月15日,由泰興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吳文彬出庭公訴,泰興市人民法院副院長章美擔任審判長的一起加工銷售“僵屍肉”案件開審。吳某夥同錢某從南京市江寧區谷裏冷凍批發市場收購過期的雞、鴨,用工業氫氧化鈉加工後銷售至泰興及周邊菜場,被分別判處有期徒刑9個月、6個月,並處罰金2萬元。
“兩長”直接辦案,已成江蘇省推進司法改革以來的新常態。作為全國司法體制改革的第二批試點省份,江蘇省法院、檢察院緊緊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凡進入法官、檢察官員額的,都要在司法一線辦案,對案件品質終身負責。
通過放權與監督並重,司法責任制改革成效逐步顯現。
一線辦案力量大大增強。在總編制未增加情況下,基層法院檢察院85%以上的司法人力資源配置到辦案一線,辦案力量增加20%以上。
法官、檢察官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省法院將大量案件的決定權都賦予法官, 90%的案件不再採取集體討論、層層審批的方式辦理。江蘇省檢察院建立檢察官職權清單,169項司法辦案職權授予檢察官行使。
辦案品質效率穩步提升。以江蘇省最早的試點院南京玄武區檢察院為例,在公訴案件受理量和起訴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平均辦案時間比上一年同期減少8.98天。
老百姓集中反映的難點、痛點,也是司法改革的著力點。向 “頑疾”開刀,一系列改革齊頭並進,多項成果在江蘇省落地生根。
自2016年4月南京鐵路法院實施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南京地區“民告官”案件以來,截至2017年3月底,新收各類行政案件2273件,判決行政機關敗訴案件109件。南京江寧區城管局在對某研究所作出《限期拆除告知書》後,在未作出限期拆除決定,而且某研究所起訴期限沒有屆滿的情況下,就對涉案建築實施強制拆除,被法院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作為全國首批試點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省份之一,兩年來江蘇省各試點檢察院辦理公益訴訟案件570件,向污染企業和個人索賠2.3億余元修復環境,340起行政訴前程式案件因行政機關糾正違法或履行職責而結案。
陽光+便民,司法公正“摸得到”
783次延時,901輪競價,溢價率57.955%,36646次圍觀……8月10日,鹽城4個地塊共計21.18余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在阿裡巴巴旗下拍賣平臺以26.328億元成交,刷新我國網絡拍賣單筆成交的最高紀錄。
提升執行拍賣透明度,我省三級法院全部入駐淘寶網司法拍賣平臺,所有拍賣環節全在網上公開進行。今年1—8月,上網拍品25605次,網拍成交金額357.27億元。
從案件立案,到審理判決,再到執行情況,江蘇省司法機關執法辦案全程都被置於陽光下。 截至2017年6月8日,江蘇全省法院互聯網庭審直播35172場次,江蘇高院在中國庭審公開網直播數量居全國首位,排名前10位的中級法院江蘇佔8席。中國裁判文書網運行以來,江蘇省法院已將227.8萬份裁判文書“搬”上網,數量居全國法院第三位。
2017年2月,江蘇省檢察院在全國率先建立檢察門戶網站集群,實現江蘇全省125個檢察院門戶網站一鍵直達、信息互聯互通。江蘇省全面公開檢察機關案件程式性信息、重要案件信息和法律文書,去年以來向社會公開案件信息32.8萬多條。
一系列便民舉措,讓老百姓感受到具體而真實的司法公正。
2017年5月,家住鹽城市鹽都區的75歲劉洪新老人來到鹽都區法院,狀告環保部門處罰錯誤。60多公里之外,對此類案件擁有管轄權的東臺法院很快就收到訴訟材料的電子版,並受理這起行政訴訟。
立案難,曾是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題。自全面開展立案登記制改革以來,江蘇全省法院當場登記立案率逾95%。2017年5月起江蘇省法院開展跨域立案訴訟服務,不論案件屬於江蘇省內哪個法院管轄,當事人都可在家門口的法院遞交立案材料。江蘇法院將跨域立案訴訟服務與網上立案緊密結合,2016年江蘇省法院利用互聯網登記立案10.4萬餘件。
“以前閱卷要抱著厚厚的卷宗一頁頁拍照,現在檢察院免費提供電子卷宗光碟,不超過10分鐘就能搞定。”江蘇賦德律師事務所律師崔明霞的感受背後,是江蘇檢察機關對當事人和律師執業權利的剛性保障。檢方從擴大電子卷宗製作範圍入手,要求批捕、起訴案件均要製作電子卷宗,為律師電子閱卷、異地閱卷提供方便。2017年1—7月,律師共提出閱卷申請上萬次,檢察機關全部安排。
智慧+創新,機器人當辦案助手
機器人審閱案件,精確找出案件疑點,給出量刑建議,撰寫審查逮捕意見書、起訴書等法律文書初稿……8月1日,江蘇省檢察院自主研發的“案管機器人”上崗,它不僅能輔助辦案,還能監控檢察官辦案,主動推送案件進展信息。這也是全國檢察系統首個在江蘇省推廣使用的智慧辦案輔助系統。
書記員的打字速度儘管達到甚至超過專業速記員的水準,但有時還是趕不上法官和訴訟雙方的語速,成為庭審效率的“短板”。在蘇州,先進的語音識別技術正讓書記員告別打字工作——除能將語音自動轉化為文字外,還能自動區分庭審發言對象和發言內容,書記員只需進行少量修改,就可實現庭審的完整記錄。
人力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提升司法辦案效率。據不完全統計,法院通過運用移動辦案、庭審智慧語音轉寫、裁判文書智慧生成等智慧審判系統,法官事務性工作剝離約40%,書記員事務性工作減少約50%,案件平均審判效率提高30%左右。檢察機關運用智慧辦案輔助系統,將辦理交通肇事審查逮捕案件的時限由3天壓縮到一天半。
智慧司法倒逼辦案人員規範司法行為,提高司法能力。江蘇省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方林介紹,“案管機器人”還擔當監督者,自動對檢察機關辦理的每一件案件、每一個辦案節點、每一份法律文書,進行全覆蓋、全流程、全留痕式監管,並主動推送信息,依法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僅交通肇事類案件,“案管機器人”發現甄別問題的準確率就達88.7%,辦理交通肇事審查逮捕案件的時限縮短一半。“案管機器人”共發出流程監控提醒預警16352件、20236次,提醒預警準確率達100%。
防止同案不同判,江蘇省法院利用人工智能和司法大數據技術搭建預警系統。系統對海量裁判大數據通過智慧學習,可計算得出類案判決結果,為法官裁判提供參考,同時對於“同判度”較高的類案,如果法官製作的裁判文書判決結果與之發生重大偏離,系統予以自動預警,方便院庭長行使審判監督管理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