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鹽城紀念環保烈士徐秀娟犧牲30週年 鶴鳴聲聲,是對她最好的紀念
9月16日,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紀念徐秀娟烈士犧牲30週年的活動在這裡舉行。
遠離塵囂的保護區內,學生、官兵、專家、慕名前來的遊客和園區管理人員,聚攏在離烈士墓地數十步之遠的徐秀娟紀念像前,等待揭幕的一刻。
1986年,鹽城成立珍禽保護區,邀請黑龍江省扎龍自然保護區的民間養鶴專家徐鐵林前往參與鶴類人工孵化與馴養的研究。徐鐵林放心不下扎龍的工作,於是他的女兒代父南下。也正是由此開啟的南行之旅,使徐秀娟與鹽城結下了用生命書寫的不解之緣。
“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盤旋著,陸續投入刺槐林。沒過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它們的叫聲。它們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有的排成數百米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回來的路上,我想: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觀賞這些鳥兒歸林的壯觀場景呢?”
《灰椋鳥》是徐秀娟生前所寫的優秀散文,字裏行間透露著她對鳥類研究的至深之情。就是這樣一位愛鳥如命的女孩兒,30年前的9月16日為尋找從鹽城自然保護區飛失的白天鵝,途中疲勞過度、體力透支,不幸溺水犧牲。她的生命定格在1987年23歲那年,逝世後被共青團鹽城市委追認為“優秀共青團員”,被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成為我國環保戰線上因公殉職的首位烈士。
佇立在徐秀娟的紀念像前,曾與她在鹽城共事過的保護區管理處研究員呂士成仍記得這個女孩帶給他的第一印象——清爽的短髮、樂觀的性格和高度專注的敬業精神。“她第一次來的時候,抱著熱水袋,懷揣三枚珍貴的鶴卵,獨自擠了兩千多公里的火車,絲毫不認為這份差事艱苦。”呂士成説,在鹽城珍禽保護區,徐秀娟給大家帶來了無數值得回眸的瞬間,“徐秀娟雖然走了,仍給我們留下了眾多寶貴的‘財富’:她在丹頂鶴遷徙中最大的‘越冬地’鹽城創建了第一個鶴類馴養場,建立了系統的‘越冬地’丹頂鶴人工馴養育雛技術規範及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她留下的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執著追求、無私奉獻,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境界,已經成了一個地區的品牌、一個系統的楷模、一個行業的典範。”
從紀念像移步復原後的徐秀娟烈士故居,土坯的墻面、灰磚砌成的灶臺、泛黃的生活日記、工作筆記和科技論文,躺在展覽區靜靜地訴説那段屬於熱血青年的光輝歲月。在展出的一份1989年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書》彩印件上,寫著這樣一行字:徐秀娟同志因搶救國家財産壯烈犧牲,經批准為革命烈士。故居當天開始對外開放。
30年的歲月如流水般淌過,但有關她的英勇事跡卻沒有因時間流逝而被淡忘。鶴鳴聲聲,捎帶烈士留在人世的精氣神,激蕩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