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普“大咖”匯聚江蘇談科普——讓科技館成為城市的“地標”
什麼樣的科技場館是真正受公眾歡迎的?近日,在由江蘇省科協等部門主辦的江蘇科普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普“大咖”,圍繞“現代科技場館的建設與發展”主題建言獻策。
你見過宇宙飛船發射升空嗎?在論壇現場,中國數字科技館核心專家楊再石教授利用AR技術,讓大家身臨其境地觀看到了火箭發射、拋棄逃逸塔、助推器分離、空間站架構等一系列過程,與“高大上”的航天科技近距離接觸。在楊再石看來,未來的科技場館就應該這樣,利用“富媒體”多角度展示科學事件,為公眾帶來可互動的科普體驗。
“一組數據告訴我們,現代社交傳播中,公眾關注的熱度極大集中在‘頂尖科學’命題上。譬如,2016年2月1日到2月29日是引力波事件熱議的高峰期,公眾閱讀引力波的數量為3509萬,評論數107199萬,總的分享數達到175044萬。”楊再石説,“引力波”的大熱,並非巧合,去年的十大科學熱詞中,公眾聚焦最多的都是“頂尖科學”,包括“量子”“射電望遠鏡”等,因此,科技部門要正視公眾對於頂尖科學的關注,要以“大科學思維”來審視現代科技場館的創新和建設。
哪些科技領域稱得上是“大科學思維”呢?楊再石表示,首先是頂尖基礎科學的重大成果,包括引力波、量子隱形傳態、物質拓撲相變等,這些領域很“深”,但也正因為深,所以更需要普及,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其次,楊再石認為,應關注戰略先導科技的重大發展,比如國家空間站、北斗導航網、量子通信衛星等,應在科技場館中重點反映。此外,高端裝備製造的重大項目、科技創新要素的重大進展,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被認為是未來科技場館應向公眾深度普及的內容。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少科技場館都存在“一年熱,二年溫,三年以後冷清清”的問題,如何推動科技場館持續發展?“目前,科普産業從業的企業非常繁雜,分佈也相對鬆散,可以將不同的企業集中起來,建立相關的聯盟或者協會,聯手做大科普産業。”誠唐文化産業集團戰略投資中心總經理陳卓雲建言,現在各種産業園區也很多,科技場館亦可以與産業園區結合起來,科技館與科普雙創企業的結合是存在良好條件的。此外,如果能形成科普小鎮或科普綜合體,以大型科技館為主體,結合科技、創意、旅遊等産業協同發展,也是未來科技場館發展的一個方向。
近年來,全國各地掀起了建設科技館的熱潮,如何才能將科技館建設運營與城市文化品質建設相結合?“科普確實是一個科技館的核心要素,但是科普不能成為科技館的全部訴求。”上海復旦上科多媒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一峰認為,建設科技館,不要過多糾結于內容框架,應以更高的視點來看待建設定位,把科技館建設和城市品質發展及市民幸福指數提升結合起來,將其翻譯成一個城市發展的“語言”。“比如江蘇人都非常講究品質,建設科技館也要尋找地方特色,對周圍規劃有所回應,與整個城市的品質相契合,而不是孤立存在。同時要考慮人的體驗效果,要有唯一性資源植入等,讓科技館成為一個城市的地標。”
當下,不少中小型科技館面臨面積小、經費少、人手缺的局面,如何解決?合肥探奧自動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胡駿分析説,建設中小型科技館的關鍵還得回落到科普展品上,“科普展品有寓教于樂的作用,是科技館的命脈所繫。我認為,一個好的科普展品要有‘五好’特性,就是好奇、好看、好玩、好管、好修。適合於中小型科技館的展品,一定要注重與教育活動的結合,人氣旺不旺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另外,中小型科技館建設還要懂得‘留白’,有獨立的可開展教育活動的空間,為中小學校提供科技教育場所。”
新沂市科協主席宋先松來自科普工作基層一線,他一手籌建了新沂科技館,突破了土地、資金、立項、機構、人員編制、運轉維護等瓶頸,走出了一條縣級科技館建設運行的新路子。宋先松認為,像新沂市這樣的科技館建設不用建得多麼高大上,要走展品小型化、精品化路線。“我們科技館最大的特點,就是把資源整合了起來,打造了科技館館群的概念。同時,布展模式有創新,在公園、水上也可以建設科技館。此外,我們打破每天白天開展的傳統模式,每週五晚上也開門納客,人流量特別大。”
宋先松還建議,江蘇是經濟發達省份,要在政策層面上給予科技館建設更多支持。同時,目前江蘇省流動科技館加大投入,展品多樣化,這對科普工作提檔升級是大好事,希望同一個地區的流動科技館展品不要同質化,地區之間可以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