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海縣,因水晶而聞名於世——天然水晶儲量佔全國總量70%;水晶製品銷量佔全國總量90%。東海,以水晶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成為不可或缺的“江蘇符號”。
史上規模最大的第十三屆“中國·東海國際水晶節”即將拉開大幕之際,東海縣縣長朱國兵向在當地調研的《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獨家透露東海水晶的轉型升級計劃——面向全球開放品牌開發平臺,誠邀業內高手和有識之士加盟東海,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為機制,共同打造屬於東海、屬於中國的世界著名珠寶品牌,使中國水晶産業的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從而在國際市場爭得應有地位。
天生我材 水晶民採催生大眾創業
地質學家認為,古代的東海曾是茫茫滄海,經過火山噴發、地殼運動才逐步形成今天的地形地貌,水晶就是火山岩漿侵入地殼形成的産物。勘查發現,東海縣約一半土地之下蘊藏水晶,儲量位居全國第一;化學分析的結論則是:東海水晶二氧化硅含量高達99.99%,品質國內首屈一指。
東海水晶的開採加工已有數百年曆史,改革開放後的天時地利人和更造就了東海“大眾創業”的肥沃土壤——東海水晶因其稀疏零碎不規則的分佈,難以大規模開採,分散採掘便成了自然選擇;歷屆縣領導開放的市場意識使“民採民銷”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於是,從老弱婦孺“提籃小賣”到夫妻“前店後作”,東海人紛紛融入了水晶這一“富民産業”。曲陽鄉3000戶農民有2000戶天天“磨項鍊”,溫泉鎮居民姜茂富十幾年前就以60多臺設備的生産規模享譽全縣。1992年起,東海縣政府先後打造的6座水晶專業市場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屆屆“東海水晶節”更將傳統落後的地攤買賣“升格”為順應時代的國際貿易。目前,東海從事水晶生産、流通及相關産業者已多達近25萬人,超過全縣總人口的1/5。1990年亞運會,東海生産的1000條水晶項鍊被指定為“特供産品”;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東海包攬了數十萬件水晶紀念品的獨家生産權……現在的東海,年産水晶首飾3000萬件、水晶工藝品500萬件。
另據了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以萬計的東海人加入電商行列,網售水晶的年交易額已超20億元。
近年來,出於“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考量,東海本地的晶礦已經限採,多數天然水晶原料改從外地購入或從國外進口,一支近萬人的東海海外採購大軍應運而生,他們長年奔波在巴西、南非、馬達加斯加等水晶産地,掌控著全球95%的水晶原料供應。雲南、河南、甘肅、西藏及越南、緬甸、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地的水晶源源不斷涌進東海市場,再加工銷售到全國各地和海外市場,使得東海這一“世界天然水晶集散地”更加名副其實。
2013年9月,東海建成國內唯一以水晶為主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2.73萬平方米,涵蓋水晶形成展示、水晶文化發展、水晶藏品展陳等功能,免費對公眾開放。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的新水晶城1、2號館將於今年年底投入使用,接受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世界水晶之都”預考評。縣政府還與捷克貿易促進署簽署備忘錄,共建中捷水晶文化産業合作園。
圍繞得天獨厚的核心資源,東海縣以“50萬人圍繞水晶産業工作”為目標致力打造本土創業致富平臺,近幾年來,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農民工回到家鄉安居樂業,曾經的勞務大縣向創業大縣轉型,這與中央最新的政策導向可謂不謀而合。
經營粗放 持續發展亟待産業升級
放開民採、稅賦從輕、政府搭臺、百姓唱戲……藏富於民的政策措施推動水晶産業連年躍升。目前,東海的水晶産品已有首飾、雕刻、賞石等幾十個大類、上萬個品種,“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中國政務商務禮品基地”使“東海水晶”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代表。
然而,東海縣委、縣政府領導清醒地認識到,東海水晶本質上還處於粗放經營的初級階段,産業升級迫在眉睫。縣長朱國兵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認為,東海水晶産業是以“原料買賣”發端的,現在,這種“買賣”的本質並沒有徹底改變,只是從“按噸計價”變成了“按克計價”。“東海水晶不乏精品佳作,但世界著名品牌中真正屬於東海本土的屈指可數,我們還沒有進入珠寶市場的‘上流社會’;奧地利施華洛世奇一家企業的年營業額就超過我們全縣水晶産業一年的總産值,儘管有人説可以無限量複製的施華洛世奇倣造水晶與東海天然水晶在單件價值上不可比擬。問題出在哪?這就是品牌影響力的差異。”
東海縣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東海水晶的“産品集散度”可以用“壟斷”來描述,但“行業集中度”水準不高,也就是説“行業相關市場內前N家最大的企業所佔市場份額”不足以支撐起強大的競爭需求。“世界水晶看東海”,但東海水晶産品的資本結構、設計水準、加工工藝和宣傳包裝卻難以與之匹配——製作戒面發往深圳,加工珠粒送到廣州,高端雕刻則大都求助於福建、河南、揚州等地的玉雕技師,最後再將成品運回東海銷售,許多企業就是在這樣的低層次循環中“跑營業額”。“一串在北京可以賣到上萬元的項鍊在東海可能只要1600元,這不應該簡單地看成是‘原産地東西便宜’,品牌和包裝上丟了多少分值得我們反思。”該人士認為。
為了儘快消除影響水晶産業升級的短板,近年來,東海縣全力實施培育人才、打造品牌、創新工藝“三線並進”的發展戰略,設立人才引進和培育的專項資金,整合高校和行業協會的智力資源,不斷培養自己的工藝美術大師。
規劃佔地面積1000畝的水晶文化創意産業園已有香港利成珠寶首飾公司等30多家水晶寶石加工企業和一批知名水晶文化院校、傳媒機構入駐運營。2014年,借助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水晶分會的掛牌成立,東海縣又將“賣産品就是賣創意”的理念向全行業推開,用縣長朱國兵的話説,就是要“把提高設計水準作為經營習慣,努力把東海建設成為水晶珠寶的設計加工基地和文化創意高地”。東海縣還不惜重金以水晶為題材組織文藝創作,為水晶産業造勢,群眾性的詩歌、散文、美術、書法、攝影、戲劇活動更是繁花似錦,如火如荼。
然而,由於作坊式生産和地攤式銷售降低了東海水晶産業的就業門檻,創意製作和市場運作的專業人才鳳毛麟角,打造東海品牌的理想與現實差距仍然很大。

東海水晶大集
敞開大門 品牌淘金引領萬眾創新
“全世界的水晶集中到東海不是用來‘倒買倒賣’的。”朱國兵説,“水晶的生成需要數千萬年甚至上億年,不能浪費這一寶貴資源,任由産品低水準重復就是一種典型的資源浪費,而且規模越大損失越大,‘買全球賣全球’的東海水晶一定要在‘保值增值’上做好文章,打造世界級珠寶品牌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經之路。”
業內人士認為,2015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中有14個中國品牌上榜,但其中10個冠有“中國”字樣,而且集中在銀行、保險和電信等高度倚賴人口數量的業務上。用排行榜編制者的話説,這些品牌還不是全球品牌,之所以上榜是因為它們在中國的規模。由此可見,僅以規模大小確定市場地位的傳統思維應當有所改變。
朱國兵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世界級品牌的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首先要求黨委、政府具備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的“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其次要在從業者中形成“不以低價拼銷量”的共識;第三要讓全體東海人真正明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借助外力、資源共享才會給東海人帶來更豐厚、更長遠的利益。“國際品牌寥寥無幾,正説明東海品牌具有無限的生長可能;本土大師量小力微,更能夠為外部合作提供共享空間。”朱國兵説,“很多東海水晶業者認為仿製水晶與天然水晶沒有可比性,但又都承認需要建立施華洛世奇那樣的時尚工業體系,因為我們在品牌、管理、行銷、設計、文化理念等方面與人家的差距太大。引進外部資本、技術、智力和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礎和市場條件都已經生成,我們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使這一設想變為現實。”
東海縣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借助外力改變産業質態在東海實際上早有先例可循,比如福建水晶雕刻藝術家蘇明賢長駐東海就在提升本地工藝水準的同時拉動了市場需求——5年前,蘇明賢創造性地利用銅發晶雕刻玉米,因作品質地特殊,創意新穎,業內群起效倣,原料價格隨之飆升,現在,東海銅發晶已是每公斤10萬元的“天價”。“很多人認為水晶是低端寶石。但近年來我們一再看到水晶工藝登上時尚殿堂:紫水晶、黃水晶成為Chanel設計師愛不釋手的設計材料;國際一線時尚品牌Tiffany將各色水晶應用於彩寶飾品的設計中……由此可見,從‘量變’到‘質變’具有戰略意義,前景是無限的。”該人士説。
“李克強總理最近在洛陽礦山機械廠考察時對該廠聘請院士、行業領軍人才並吸納社會力量共建創業、創新長效機制的做法大加讚賞,這也正是我們面向社會開放品牌開發平臺的初衷。東海已經形成適合品牌孕育成長的良好環境,我們熱切期待國內外頂級的‘工匠’、‘商人’加盟東海,期待著東海水晶隨著家庭作坊轉變為現代企業而真正走向世界。”朱國兵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