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內外專家學者建言揚子江城市群建設 儘快把“一群城”打造為“城市群”
在江蘇省政府指導下,江蘇省發改委日前牽頭舉行國際諮詢會,來自國家部委和海內外的12名專家學者對正在編制的《揚子江城市群發展規劃》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規劃充分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實幹精神。
優化佈局,以更廣視野提升區域功能
制約江蘇南北區域發展不均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江阻隔而形成的經濟落差。推動跨江聯動、統籌兩岸發展,實現區域空間和功能有機重組,是揚子江城市群承載的重要使命。
“跳出傳統的以行政區劃為界的城鎮規模體系,從人口流入趨勢入手,優化城市群空間佈局。”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城市群既是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是參與全球競爭和分工的新興地域單元,要更加關注人口、功能、産業之間的聯繫,格外重視解決人的集聚。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看來,交通、通訊已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特別是高鐵和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便利性,決定了生産要素是凈流入還是凈流出。“揚子江城市群要加快形成‘群’效應,既要考慮已經相對緊湊的經濟板塊深度融合,也要合理規劃一批新的發展組團。”他坦言,南京經濟體量居前,但城市中心度不夠高、要素集散功能不夠強,要著力做強南京都市圈,輻射帶動江北的揚州、泰州和臨近的皖南地區。
從國際上看,每個城市群都有自己的核心城市。揚子江城市群是以南京特大城市為核心,還是以南京、蘇州為“雙核”?專家們表示,要結合城市的地理區位、實力和首位度、發展目標和前景等因素,綜合加以考慮,總的方向是充分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多層次聯動發展。相比南京,蘇州雖然不承擔區域行政中心的功能,但經濟體量大、開放程度高,在揚子江城市群中應給予突出位置。
“城市群的整體效應,在於城市之間分工明確但又彼此聯繫。”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林初升分析説,揚子江城市群8個城市的功能不能重疊而要形成互補,空間規劃要與功能區佈局有機銜接,加以有效引導。
專家們對揚子江城市群未來發展寄予厚望。“世界大城市群集中在沿海地區,臨海的灣區經濟最適合開展大交流大交易,是全球城市發展的爆發點。”東京經濟大學教授、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周牧之認為,江蘇通江達海,隨著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通航,不能再局限地將揚子江城市群看成長江的入海口、看成單純的港口城市,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視野發展灣區經濟,打造信息、技術、物流、人才等各種“流”的交匯地。
超前謀劃,用獨特性消除同質化
世界城市群的發展,既有成功經驗也有深刻教訓,比如産業空心化、城市孤立化,特別是當城市之間的競爭大於合作時,會産生嚴重的負效應。因此,要把握前沿趨勢,以創新思維、前瞻思維謀劃揚子江城市群發展。
“你給人家東西越多,影響力就越大。”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分析説,在越來越小的地方聚集越來越強大的生産要素,生産更優質的産品和服務,對其它地區的輻射帶動越來越強,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打個比方,如果深圳的騰訊、杭州的阿裡巴巴出現斷電,全國乃至全球都會有強烈反應,“各個城市要用獨特性消除同質化”。
同質化發展,是揚子江城市群建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經濟發展模式與所使用的能源形式直接相關。”《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未來學家傑裏米·裏夫金在連線視頻發言中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利用內燃機、化石能源及相關的通訊方式建立起來的産業平臺,生産效率在10年前就已達到頂峰。
當前,第三次工業革命加快推進,正在形成數字化互聯網、能源互聯網、智慧交通網,共享經濟越來越普遍,帶來經濟模式的巨大變革。“如果繼續在傳統發展模式上徘徊,很難擺脫同質化的桎梏。”傑裏米·裏夫金認為,揚子江城市群産業基礎好、開放程度高,要以超前思維深度融入新的産業革命,在塑造新優勢的過程中探尋差異化發展路徑。
現代化的城市群首先是經濟現代化,關鍵是産業高端化。“江蘇沿江地區上一輪開發開放集中在製造業,下一輪要突出服務業和科技文化。”王一鳴建議,可以創建揚子江自由貿易實驗區。“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全球産業發展的最新趨勢,也是提升製造業附加值的最重要途徑。”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認為,製造業發達是揚子江城市群的最重要優勢,要在智慧化、服務化上下功夫,實現“鳳凰涅槃”。
揚子江城市群要努力提升創新人才密度。“産業創新是揚子江城市群潛力所在,要加快建設全球性的産業創新高地。”東南大學教授徐康寧建議,在政策上先行先試,匯聚更多國際高端人才。
完善機制,推動城市群協同發展
在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大框架下建設揚子江城市群,如何處理與上海的關係?江蘇省明確提出,建設揚子江城市群,不是另起爐灶、另搞一套,而是以一個高度協同、具有自身特色的次級城市群,更好地對接、參與、支撐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這個理念得到專家們高度認同。
“揚子江城市群要與上海建立設施共聯、産業共創、市場共享的機制。”王一鳴指出,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高級空間組織形態,要更大程度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可以建立類似香港設計師協會、工程師協會等橫向組織,“橫向聯繫足夠強大,城市群才會形成牢固紐帶。僅靠政府推動,力量難以持久”。
充分借鑒上海經驗,營造國際化、便利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是建立良好外部機制的重要方面。專家建議,盡可能減少對具體創新領域和産業項目的規劃,將重心放到培育創新生態、塑造公平競爭環境、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比如,市場化運作的創投基金可以更多一些。
揚子江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上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建議,強化與上下游之間的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實現跨區域、全流域治理,共同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高品質的城市群,各類軟硬體都非常重要。相對而言,生態環境更重要。”RTKL國際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葉格長期關注荷蘭城市群發展,他建議,城市群內部要建立生態帶,讓人與自然保持近距離聯繫。
在揚子江城市群內部,顯性的行政分隔壁壘日益減少,但隱形壁壘依然存在。“應完善城市群協調機制,推動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經濟管理文摘》雜誌社社長陳海春建議,無論是市場體系的統一開放,還是公共服務的普惠均等,都需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交通設施是城市群聯繫的基礎載體,目前國家和省、市層面均在規劃更加完善的交通網。對此,林初升建議,城市群的交通網規劃可以更加細化,把客流與貨物流、過境交通與區內交通、生産性交通與生活性交通有效區分,實現高效率的互聯互通。
專家們期待,真正把自然形成的“一群城市”提升為緊密聯繫、有機融合的“城市群”,儘快打響揚子江城市群這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