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都:小鎮精緻人從容——太湖國學音樂小鎮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觀察
蘇湖熟、天下足。江蘇蘇州吳江七都有幸,生在這片人間沃土。
這裡,坐擁23公里太湖岸線,自然生態是最大特色。
這裡,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曾在此開辦太湖大學堂,為太湖國學奠定深厚基礎;中國社會學大家費孝通在此撰寫的《江村經濟》為小鎮增添濃厚社會文化氛圍;連續舉辦四年的迷笛音樂節,成為吸引數以萬計樂迷縱享現代音樂的盛會。 今天,太湖國學音樂小鎮在七都老太廟文化廣場揭牌。作為新加冕的中國特色小鎮,七都正以貫徹落實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蘇州市工作會議精神為強大動力,以提升經濟發展質效為依託,全力打好國學、社會學、音樂、太湖美食四張名片,站上更高發展平臺,讓特色更優更特,與周邊鄉鎮形成錯位發展。
務實苦幹,顏值和氣質雙提升
沿著230省道,從江蘇蘇州一路向西南,進入吳江七都境內,一塊“高炮”映入眼簾,“精緻小鎮,從容七都”八個大字,讓人一下記住了七都的“性格”。而這,也是這個濱湖小鎮這幾年矢志不渝的發展追求。
圍繞精緻,七都人實打實幹、循序漸進。5年累計投入近5億元,實施路網提標工程,完成七都大道等13條主幹道的改造;總投資逾9000萬元,對老街沿街立面進行蘇式化改造,有效提振鎮區面貌;推進44項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加快撤並鎮廟港的整治提升,推動城鎮功能日趨完善。
同時,保護修復太湖七都段濕地,讓心靈回歸自然;啟動廟港避風港建設,讓水源地成為景觀;改善沿太湖環境,讓大堤融入風景……七都充分利用沿湖生態資源,積極融入東太湖百里風光帶建設,實現顏值與氣質雙提升。
面對從容,七都人真誠拼搏、厚積薄發。通過持續不斷的固定資産投資,經濟發展可圈可點。工業總産值由5年前的286億元增長到398億元,年均增長6.83%;一般預算收入由5年前的3.32億元增加到6.08億元,年均增長12.86%。更為突出的是,在亨通集團的示範帶動下,凱倫建材、中信科技、通用電梯、欣達通信等一批成長型企業快速發展,努力拓展資本市場,為七都工業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依託納稅、畝均納稅、平均每度電納稅貢獻“三張榜單”,以畝産論英雄實現“企業圍墻內增長”;通過産業指導目錄和産業限批目錄“正負兩張清單”,實現對優劣産業的分級精準管理;探索基於鄉鎮行政效能提升的大部制改革,加快建設為民、務實、清廉的高效基層政府……用七都鎮黨委書記肖軍的話説,經過多年努力,小鎮各方面發展形成了鮮明特色,真正實現了“小鎮精緻、人從容”的發展目標。
文化品牌,豐富小鎮精神內涵
説起七都,最讓當地人自豪、外地人羨慕的,非太湖國學、社會學和音樂莫屬。近年來,七都人不斷挖掘三大文化品牌的潛力,不斷豐富著“美麗七都”的精神內涵。
格林公園,七都人印象深刻。5年前,這個太湖畔的鄉村野地,由於投資方經營不善差點荒廢。正因為七都鎮黨委政府的及時出手,並花大氣力引入迷笛,打造了七都迷笛營,才讓這個公園以音樂為魂,實現“蝶變新生”。
如今,經過4年的精心打造,七都已成為繼北京、深圳等地之後,最火爆的迷笛音樂節舉辦地之一。而且,迷笛營也成為七都的總部經濟項目,去年實現開票銷售近400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5000萬元。
眼下,七都正籌建迷笛音樂學校,借助迷笛的品牌影響力和音樂界的號召力,乙太湖迷笛營和迷笛音樂學校為雙核,建設一個集培養現代音樂教育師資、音樂培訓和考級、音樂表演和創作于一體的音樂夢公園,為更多人實現音樂夢想提供空間和平臺。
太湖大學堂,由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一手打造,並在此授課6年。如今,隨著太湖大學堂的聲名鵲起,研習國學在七都已蔚然成風,時習堂、偉見國學基地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七都的太湖國學,不能只定位於少數人,而是要致力於國學的普及。”七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煒説,七都將打造一所具有國學特色的9年制私立學校,讓普通百姓有機會接觸國學。
同時,在費孝通江村紀念館和南京大學群學書院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進一步挖掘七都社會學資源優勢,通過孫本文老宅恢復、費達生繅絲廠原址保護、開弦弓村創建田園鄉村等一系列工作,把七都打造成當代中國社會學田野調查基地,讓根植于七都的社會學,在太湖畔枝繁葉茂、開花結果,讓特色小鎮特色更鮮明。
立足資源,産業優化夯實根基
文化是七都的底色,産業是發展的根基。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鄉鎮工業的蓬勃發展,頭腦靈活、吃苦敢拼的七都人,便造就了一系列創業佳話,也催生了“七都八都錢最多”的形象表達。
如今,企業經營環境和過去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七都人與時俱進、砥礪奮進,提出建立企業科學發展指數,圍繞企業在主業發展、品牌建設、科技創新、資本運作、社會貢獻、轉型升級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情況,提供更加準確全面的分析,以優秀企業為示範,引領全鎮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同時,提出“5+5”和“雙100”兩個目標:到2020年前後,培育5家主板上市、5家新三板上市的七都上市企業梯隊;突出産業扶持,重點鼓勵發展100家左右的行業領先企業;依託“263”專項行動,通過“三優三保”,3年淘汰100家落後産能企業,騰籠換鳳,改善環境,加快經濟轉型升級。
世間萬物,唯有美食和愛不可辜負。如果説,浩渺太湖是大自然對七都的厚愛,那麼,太湖美食更不可錯過。
太湖邊獨特的氣候,豐饒的水土,孕育了生態有機的香青菜、湖羊以及太湖三白、太湖蝦等特色農産品和水産品,特別是廟港的太湖大閘蟹享譽海內外。
接下來,七都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立足沿太湖生態資源,通過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加快一批集餐飲、酒店、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優質服務業項目落地,打造兩條特色餐飲美食街,發展一批星級農家樂。同時,以東太湖綜合整治二期為機遇,將廟港段堤岸從3米提高到8米,完善沿太湖漫遊系統,建設沿湖音樂、禪修、美食、溇港等5處主題驛站,打造太湖驛站品牌,做好沿太湖全域旅遊文章。
“既要連接蘇浙,又要突出特色。”肖軍説,圍繞“兩聚一高”發展目標,七都將以黨建為抓手,全力打造現代化濱湖精緻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