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棚改“零上訪”,飛架“連心橋”,喝上“放心水”——灌南:展開民生新畫卷
近日,一條名為《雙城同創讓灌南顏值大提升》的新聞,在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當地的一個公眾號上傳播,短短兩天內就取得了“10萬+”的點擊量和數千個點讚。“這樣的傳播效果,足見人民群眾對大橋的關注和歡迎程度。”灌南縣委書記李振峰告訴記者,這正是近年來灌南縣為何要體察民情、順應民意,著力實施一系列為民謀福利的民生工程的緣由。
棚改“零上訪”圓百姓“安居夢”
經常來灌南的外地人,都有同樣的感慨:灌南的城市面貌真是日新月異!這與近年來灌南縣強力、和諧推進棚戶區改造密不可分。
由於歷史原因,灌南縣新老城區內遺留很多亟待改造的棚戶區,使得縣城不像縣城,農村不像農村。基於此,加快城鎮化建設,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必須以棚戶區改造為突破口,成為近年來灌南縣委新領導班子的共識。
一直以來,棚戶區改造是許多地方政府的一大難題。令人驚喜的是,灌南縣的棚戶區改造卻呈現出速度快、效果好的局面,實施僅一年多,已拆除棚戶區 近140萬平方米,沒有産生1個越級上訪戶,沒留1個釘子戶,和諧拆遷,暖意融融。
“城鎮化建設中要堅持‘首先是人的城鎮化’這一理念。只有這樣,在發展中才能努力不産生新的問題,老百姓才能真的滿意。”李振峰告訴記者,在這次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灌南縣做到了兩個“真正”:一是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依法依規依紀”18字方針;二是真正做到了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釘子戶”討巧。同時彰顯兩個“科學”,即科學的徵收方案、科學的推進機制。
在具體工作中,該縣嚴格做到“三個公平”:對整個被徵收群體做到公平,最大程度地保護群眾利益;對被徵收戶個體做到公平,確保弱有所助、困有所幫;對違章搭建執法(補償)做到公平,執法過程中無論涉及到什麼層次、什麼群體,只要是違章建築全部予以拆除。
不僅要公平,還要公開。灌南真正做到了政策依據、徵收決定、安置方案、工作流程、補償標準、評估結果、獎勵政策、困難救助、徵收協議、補償款支付等“十個公開”。還請群眾推舉代表參與,全程監督所有徵收過程,真正做到以公開促公平,以公平促公正。同時在組織管理方面,採取扁平化管理方式,黨員幹部凝心聚力,勇於擔當,人雖少但效率高。今年以來,灌南強勢推進4大片區20多宗地塊棚戶區改造工作,創下了群眾“零上訪”的紀錄,探索出了一整套完善、有效的陽光棚改機制,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提供了一個有益“範本”。
李振峰表示,通過棚戶區改造,有效解決了灌南城市建設土地資源短缺的瓶頸,也促進了房地産健康發展,增加了社會財富,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灌南將進一步統籌規劃,奮力攻堅,力爭再用1至2年的時間,全面完成灌南的棚改工作階段性任務,譜寫推進“雙城同創”和建設全面小康新灌南的新篇章。
架橋修路譜寫幹群“連心曲”
來到今年初剛落成的民生大橋,記者碰到了家住新安鎮的吳先生。“以前每天從單位下班都要繞道,現在比以前至少節省20分鐘!”吳先生難掩激動,他告訴記者,大橋開通的元旦清晨,雖然是個大霧天氣,他還是早早就起床來到民生大橋上等待通車儀式的舉行,“我以為我到得夠早了,到了之後發現人都站滿了,大家都很興奮!”據吳先生介紹,由於民生大橋是打通灌南城市內環的關鍵一步,讓灌南從東西長條型發展成回字型,從而進一步緩解了縣城區的交通壓力,因此,被廣大群眾稱讚為幹部和群眾“連心橋”。
呼籲多年的橋終於架起來了,四五年前就架好的劉園大橋也于近期通車了。這座橋早就架好,但兩側的連接路一直沒修,成了“斷頭橋”,備受百姓垢病。今年4月份,連接路終於開始施工。劉園大橋的通車不僅溝通了鹽河兩岸,進一步緩解了城東交通擁堵狀況,也拓展了城市框架,將有力拉動南部城區的發展。
不僅是橋,還有路。一直以來,人民路是灌南縣城的東西主幹道,是城市交通的主動脈。但是因為建設年代久遠,改造前的人民路已無法承載目前的車流量和人流量,經常出現擁堵,人行道路面大部分破損嚴重,一到下雨天積水嚴重,已嚴重影響了群眾出行。
李振峰告訴記者:“去年,灌南縣投入3000萬元,先行實施了人民東路3公里的升級改造,把原來12米寬的雙向四車道變為21米寬的雙向6車道,實行人車分流。”今年,灌南又出大手筆,先後啟動實施人民中路、新東路等23條道路的提升改造、修復完善工程,並對16條背街小巷進行了改造。目前,灌南縣人民路新鋪的柏油路既寬闊又平整,隔離帶、路燈、港灣式公交站臺煥然一新,不僅解決了道路擁堵的問題,也有效地改變了城市的形象。
告別“地下水”喝上“放心水”
相比去年,今年灌南縣田樓鎮的村民們感受最大的改變是:“水好喝多了。”而且,與過去間歇性供水不一樣,現在村民們用水大大方便起來。究其原因,是灌南縣建成了項碩湖水廠和田樓水廠,全縣一體化供水工程開始正式向農村地區供水,長期吃小井水的灌南農村居民得以徹底告別地下水,吃上潔凈安全的地表水。實驗數據表明,目前灌南農村地區的水質已經達到或優於國家標準。“以水的濁度為例,國標是1.0,我們達到了0.19。”灌南水務集團副總經理周建軍告訴記者。
當然,這項民生大事並非一蹴而就。多年來,灌南縣11個鄉鎮的群眾,除城區外均吃的是農村小水廠的地下水。為了群眾的健康,從2013年開始,灌南縣果斷實施城鄉統籌區域供水工程,以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該工程以“民生安全飲水”為主線,總投資超過12億元。如此舉全縣之力的大手筆投入在灌南縣建縣以來還是首次,只為全縣群眾都能飲上安全衛生的地表水。
經過三年的建設,到2016年底,碩項湖水廠、田樓水廠、區域供水主管道等工程均已建成,並克服重重困難,對全縣的214座農村小水廠進行回收。到去年12月底,小水廠全部回收完畢,管道進行了駁接。兩大水廠一東一西,一期日處理能力達到16萬噸,全部建成後日處理能力總計達到32萬噸,完全可以滿足城鄉80萬群眾的用水需求。目前,該縣正在全縣農村地區全面鋪開三級管網建設,打通通向用戶的最後一米,讓全縣農村居民正式告別地下水,吃上“同水源、同管網、同水質、同服務”的地表水。
“就像喝水這件看起來普通卻關係千家萬戶的事情一樣,接下來,我們還要一件一件地做,一年一年地幹,灌南縣委縣政府要用沉甸甸的民生大禮包,交給全縣老百姓一份份滿意的民生答卷。”李振峰語氣堅定地表示。